源起 创新 弘扬——新时代条件下沂蒙精神解析(王成娟)

发表时间:2019-03-15 09:07阅读次数: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精神。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沂蒙根据地党政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共同培育了沂蒙精神。2013年11 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他强调指出: 对沂蒙精神,“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一语道破了沂蒙精神的实质,即党和人民群众共同铸就沂蒙精神。这是沂蒙精神的根脉,也是沂蒙精神的精髓。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新高度、新境界和新视角深入挖掘和深度认识沂蒙精神,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从新的维度和取向进一步探索沂蒙精神的源起与精髓
        任何伟大的精神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众所周知,沂蒙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老区的一种具体承载,是沂蒙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过去我们对沂蒙精神的理解,更多是站在基层的、群众的角度,关注更多的是沂蒙人民为革命建设奉献牺牲、拼搏奋进,认为沂蒙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草根平民的精神。应该说,这么理解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如果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来审视沂蒙精神,特别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内涵中“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论断,就会发现沂蒙精神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就是沂蒙人民之所以能够做出巨大的牺牲奉献,恰恰是因为是党和人民军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植根人民、造福人民,人民群众才在反复的对比抉择中,认同了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继而转化为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极大热情。认清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从新的维度和取向进一步探索沂蒙精神的源起与精髓。
         1.党是沂蒙精神的引领者、主导者和组织创造者 
         沂蒙精神孕育生长之初就深深烙上了先进性的红色基因。首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创立者和领导者王尽美曾回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最早在沂蒙山区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在王尽美的影响下,沂水县的李清漪、李清潍兄弟,蒙阴县的刘晓浦、刘一梦叔侄,沂南县的刘鸣銮,郯城县的刘之言等一大批有志青年,相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沂蒙山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另外,沂蒙是山东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1926 年沂蒙山区开展建党活动,发展了第一批中共党员; 1927年 4月成立了中共沂水支部委员会,是沂蒙山区最早的党组织。其次,在党中央正确思想的指导下,1939年,八路军115 师挺进山东,到达沂蒙山区。 八路军115 师,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经过长征的艰苦跋涉后在延安组建的一支精锐部队,政委罗荣桓则是参加过秋收起义、上过井冈山、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将领。除此之外,刘少奇、陈毅、徐向前、粟裕、黎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沂蒙山区工作、战斗过。特别是刘少奇于1942 年亲赴沂蒙根据地检查指导工作,他统一山东党政军领导机构,调整策略方针和各方面政策,以群众工作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突出问题,通过减租减息等一系列为民方针的调整,使沂蒙革命根据地迎来了大发展的生动局面。再次,八路军115 师和山东省委来到沂蒙后,在沂蒙山区树立了代表老百姓利益的新的理想和信念,并且建立了一个代表着老百姓利益的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从而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使得老百姓唱出《跟着共产党走》的歌声。最后,从更高的坐标看,战时的沂蒙根据地融入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对根据地建设与发展的多次指示和战略思想。据统计,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给山东战略区党、政、军单位和领导人发的电报就有100余封。由此可见,沂蒙精神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党的精神的红色烙印,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更是被不断注入了共产党人的先进理念和人民军队的革命基因,从而在本质上集中展现出党的伟大精神信仰的先进性、实践性。
        2.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精髓
        沂蒙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一个最核心的方面就是那种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这是沂蒙精神的思想之源、发展之基。
        抗战初期,党在沂蒙山区的力量比较弱小,群众基础薄弱。针对这一问题,党在沂蒙山区加强干部的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教育,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路线和政策措施,并在根据地内深入贯彻实施。特别是刘少奇来山东后,统一了山东党政军领导机构,调整策略方针和各方面政策,以群众工作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突出问题。根据刘少奇指示,山东分局于4月25日召开干部扩大会议,朱瑞在会上作了《抗战四年山东我党工作总结与今后任务》的报告,朱瑞在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普遍动员组织基本群众,真正地依靠群众,反对脱离群众的一切官僚主义错误倾向。”1943年8月,山东分局在《五年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中,对党群关系建设问题进一步作出了思考,指出“群众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依靠,故斗争的胜利,取决于群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基本群众的动员与组织工作,必须把我们的抗战事业放在千百万有了觉悟、有了优势的群众政治基础上,我们才有了依靠,我党我军才有战斗力,根据地才能巩固,我们才能胜利。”这实际上为共产党人建立和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确定了基调。我们党只要一直与自己的母亲——那生育、 抚养和教导他们成人的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血肉联系,就能众志成城、无往不胜。应该说,刘少奇来山东后的系列讲话及《四年总结》、《五年总结》的形成,具体而又生动地回答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代表沂蒙人民利益的价值目标。在群众工作从相对幼稚到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沂蒙党群关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将党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催生了沂蒙精神,充盈和丰蕴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说,沂蒙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一脉相承,是沂蒙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一座彪炳千秋的精神丰碑,是党群关系建设的经典范例,这与习总书记对沂蒙精神内涵中“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论断也是高度一致的。认清了这一点,就认清了沂蒙精神的根脉和精髓。
        二、从新的基点和视野进一步把握沂蒙精神的创新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会保留自身所固有的本质,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形成某些新的特征。沂蒙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老区的一种具体承载,是沂蒙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早在大革命时期,沂蒙大地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凭着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积极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沂蒙精神在血与火的熔炼中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展现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赋予沂蒙精神以新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改革创新、开拓进取,谱写了沂蒙精神的新篇章。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始终不变,但对其提炼概括却始终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当前我们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社会方方面面情况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 伴随着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另一方面,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利益、阶层多元化的社会之中,与之相对应的人们的价值观也是充满活力、多样、多变、多元。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沂蒙精神要继续发挥其作为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我们就必须根据实践的新变化、形势的新发展、工作的新情况,不断对沂蒙精神内涵进行创新发展,拓展新的外延,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时代内容、展现新的姿态。
        具体说来,要加强对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
        我们提到一种精神,似乎总习惯于将其定格在抽象的理论概括上。实际上,任何一种理论、任何伟大的精神总结概括都需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们对沂蒙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也需要根植于沂蒙人民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特别是要立足于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
        面对当下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要进一步提升沂蒙精神,必须做到理论真正来源于实践,丰富于实践,突破沂蒙精神原有的理论框架制约,对沂蒙精神的具体内涵进行创新发展。具体来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结合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以融入党的建设为主线,以深化研究阐发、创新宣传普及、加强教育传承、积极躬身践行为着力点,把弘扬沂蒙精神与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结合起来,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结合起来,对沂蒙精神进行新提炼、新概括、新提升。另外特别要把对沂蒙精神主流价值的要求有机融入到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中去,去除原有的落后于时代的因素,增加新的实践创造,拓宽群众性,促进沂蒙精神内涵价值的广泛认同。
         2.开放兼容地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
        沂蒙精神的核心本质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和持久力,是沂蒙精神的思想精髓和价值所在,也是我们需要一直坚守的精神财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实际上,沂蒙精神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着的,要不断吸收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现代社会中的新思想、新事物,增强沂蒙精神的新活力。特别是当前临沂虽然经济总量大,但人均低,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因此,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及时回应社会热点,以更高、更快、更强的标准来推动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才能实现“后来居上、大有作为”的奋斗目标。
        3.历史地辩证地提炼、升华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它秉承沂蒙优秀思想文化和革命传统,根植于沂蒙革命和建设的沃土,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辩证的。我们研究。提炼和升华沂蒙精神同样也应该坚持历史的辩证的统一观。
        实际上,在沂蒙精神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缺乏历史的辩证的思考,我们经常面临一些困惑,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忽视了沂蒙精神的历史性,不能把沂蒙精神放在特定的历史范围中去研究,总怕对沂蒙精神本质的概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而使对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的确认时时处于动态之中。二是忽视了沂蒙精神的辩证性,认为沂蒙精神只是历史上的事情,看不到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前进,因而无法认清沂蒙精神的时代特征,这又容易导致形而上学的僵化。而两者相较,前者对沂蒙精神研究的影响甚大。因此,我们坚持历史的辩证的统一,就要克服片面思维,认清沂蒙精神的发展是相对稳固的本质内涵的发展,是保持内在本质和与时俱进的统一,是历史与时代的辩证统一。
        在沂蒙精神的研究中坚持历史的辩证的统一,还要认清其本质内涵与时代特征的辩证关系。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有相对稳固的品质,它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在发展中又不会根本改变其本质特征,否则就会失去沂蒙特色,也就不成其为沂蒙精神。而沂蒙精神的时代特征,则是其本质内涵的时代反映。人类所处的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沂蒙精神的时代特征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然而无论如何变化,它总是沂蒙精神本质的体现。由此可见,这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弄清了这些,我们就既不会割断历史,也不会落后于时代;既能从二者的联系中认清沂蒙精神的发展脉络,又能从二者的区别中认清沂蒙精神的时代特征;既能从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中看到沂蒙老区历史的辉煌,又能从其与时俱进中看到当代的灿烂。这样,在历史性的转折中,我们也就不会因为沂蒙精神的内涵难以概括而感到困惑。
        三、从新的高度和广度进一步深化沂蒙精神的宣传与弘扬
        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解释世界固然必要,“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新时期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丰富精神宝库,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指导并且激励沂蒙人民的伟大实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宣传弘扬沂蒙精神,必须从多视角多层面多领域对沂蒙精神展开全方位的深度研究,全面地准确地理解与把握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本质内涵,深入探讨和有效把握沂蒙精神应用研究的可行性路径。
        1.积极推动大众化
        党和人民鱼水情深、水乳交融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品格,也是沂蒙精神的精髓和生命力所在,沂蒙精神大众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人民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危难时刻,党和人民军队来到蒙山沂水,他们或沥血孤营、横刀敌阵,或慷慨赴死、精忠报国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感染和凝聚着人民群众。与前辈相比,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各方面条件优越了,但是穿着草鞋爬雪山过草地的劲头没有减;面对深水摆渡的复杂局面,我们触动既定格局的勇气不会变;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复杂多样,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也正是源于这份初心,我们才能认真解决好沂蒙老区面临的体制改革、工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缓慢、农业现代化发育程度低等问题;才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群众工作实效取信于对我们寄予厚望的人民群众,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推进沂蒙精神的大众化。沂蒙精神体现了沂蒙人民的崇高思想意识,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新时代条件下沂蒙精神大众化必须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充分地反映时代诉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感情需求、心理诉求、认知方式、价值认同和现实需要,努力把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和要求贯穿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使沂蒙精神为群众所理解、所掌握,进而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信仰、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同时,还要把沂蒙精神的内涵演化成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学会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视角来阐释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学会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增强语言的人文情怀,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春风化雨般融汇进脑、传播入心,做到“日用而不知”。在传授方法上要创新载体,注重运用现代传媒手段,积极构筑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学习教育平台,使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休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沂蒙精神的熏陶。
        2.大力实现实践化
        正如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沂蒙精神来源于实践,在提炼、升华之后,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进而内化为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
        推动沂蒙精神实践化要把研究和弘扬沂蒙精神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同反腐倡廉、全面深化各领域综合改革,同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密切结合起来,把握好向、时、度、效。同时要发挥其教育功能,提高干部群众的理论素质和思想素养。要通过宣讲、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户外公益广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宣传、推介,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沂蒙精神的宣传氛围。要组织沂蒙精神宣讲团,赴机关、社区、企业、农村、学校,面向社会深入宣讲沂蒙精神,在全市掀起新一轮弘扬沂蒙精神的热潮。要组织开展沂蒙精神进校园活动,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围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学习沂蒙篇命历史。我行践行沂蒙精神”教育活动。在广大群众中,要组织开展“继优良传统,再创沂蒙辉煌”系列教育活动。要深化拓展以弘扬沂蒙精神为核心的文明行业、文明单性、文明机关、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文明集市、乡村文明示范村和乡村文明家园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弘扬沂蒙精神,知荣辱、  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特别重要的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践行沂蒙精神的表率。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沂蒙精神为准绳,加强道德修养,做信念、尽责、服务、纪律的表率,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真正使沂蒙精神在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3.切实推进示范化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临沂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个人和典型群体,这些先进典型是沂蒙精神的具体承载,他们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从不同角度诠释和践行了沂蒙精神的本质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宣传、树立典型,让先进典型更加可亲、可信、可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选树先进典型犹如选“种子”,要深入挖掘。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单位领导、组织高度重视,在掌握一定信息的情况下,还要多方了解,反复推敲。其次是要注重典型有无坚实的群众基础,让广大职工群众认同、信服,这样树立起来的典型才会可亲可敬、可比可学,再次是要注重典型是否能代表岗位特色、群体特点,代表党员队伍的先进形象、领导干部的公仆形象,才能充分展示一个单位或群体的精神风貌。最后是要深入生活,深入挖掘不等于拔高,只有在活生生的实践中才能发掘出不同类型的典型,写出他们不同于他人的风采。大力宣传和弘扬这些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既是对他们崇高品质的总结,又可以用他们的优秀品质引导树立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并成为行动的指南。
        4.着力保障制度化
        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与思想教育工作相比较,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深入践行沂蒙精神,只有靠制度,才能真正使沂蒙精神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实化于行。
         弘扬沂蒙精神,离不开思想引导和精神感召。然而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引导,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就难以保证其社会效果的长效性。抗日战争时期,党在了解群众民主意愿的基础上,在沂蒙老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实行民主选举,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主热情,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解放,进而带动他们积极投入到政治斗争中去。今天如果我们不在这方面下工夫,不能形成惩戒机制、防范机制、保障机制,不能形成人民监督政府的民主新机制,我们就有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沂蒙精神也不能从根本上落到实处。要积极促进沂蒙精神转化为制度性规定,各级各部门要把沂蒙精神中高度凝练的理念、思想,具体化为各行各业的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具体化为各类组织、各类群体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有机融入经济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规划计划,努力让先进思想文化以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的硬约束和职业道德、文明公约的软约束两种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元化呈现出来,从而使沂蒙精神在具体制度的设计安排中得到充分体现,获得更好的弘扬。
 
 
    (作者系临沂市委党校王成娟未经作者和本网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