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对党的建设的启示(李荣田)

发表时间:2019-03-14 08:20阅读次数:
         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地域传统文化、时代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但更重要的是党和沂蒙人民在革命、建设实践中创造的结果,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根据地,党和人民军队始终把沂蒙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人民的解放与幸福而战斗;沂蒙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义无反顾地参军支前,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对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凝心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沂蒙精神成因看党的建设与沂蒙精神的逻辑关系
         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境地,军阀混战、外敌入侵、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旧社会的沂蒙地区尤其灾难深重,沂蒙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为了改变生活现状,这里先后爆发过幅军起义、鲁南红枪会起义,发起了数次大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宗教侵略的反救会斗争。勤劳勇敢的沂蒙人民,虽有悠久的御外侮、抗强暴的光荣传统,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这些运动都失败了。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形成了日伪军、国民党军和八路军多方斗争的局面。抗战一开始,沂蒙人民支持国民党抗日,但国民党不但没有赶走日军,还联合当地的封建势力,鱼肉沂蒙人民。在黑暗与苦难之中,沂蒙人民对旧的政治力量非常失望,深切盼望能够担当起拯救民族危亡的新生力来领导人民翻身解放,过上美好幸福生活。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共产党早期活动家、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在沂蒙播撒下革命的火种。党成立后,在他的革命实践影响下,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1923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沂蒙地方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中央作出“派兵去山东”的决定,到1949年,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在全国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八路军山东纵队、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山东省党政机关,长期驻扎在这里。在12年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党人植根于人民群众,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向人民群众传播革命思想,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同战斗,激发了沂蒙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沂蒙人民纷纷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铁心向党、拥军支前、参军参战、血洒疆场,使我党我军能够迅速扎根八百里沂蒙,不断发展壮大根据地。从抗战初期到1945年,这里建立起27万人的主力部队、50万人的民兵、150万人的自卫团组成的强大人民革命武装,辖有鲁中、鲁南、滨海、渤海、胶东5个战略区,控制了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2400万人口,党员人数由抗战初期的不到2000发展到20余万名。沂蒙根据地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战略基地,沂蒙革命根据地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模范人物。
         沂蒙人民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这里被封建王朝统治过,被北洋军阀统治过,也被国民党统治过,但是一直没有形成有如此鲜明特点的沂蒙精神。共产党来到这里后,曾经支持国民党抗战的沂蒙人民为什么转而支持共产党,为什么倾其所有跟党走,舍生忘死支援革命和建设?我们党究竟靠什么赢得了广大沂蒙人民的坚定拥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道出了沂蒙精神形成的逻辑链条,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是因,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是果。沂蒙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产生的,没有卓有成效的党建,没有党在沂蒙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没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沂蒙根据地的实践,没有党和人民之间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不会产生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就这样与党的建设结合在了一起、密不可分。
         二、从新时期党的建设视角看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
         加强党的建设,是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今天,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党,关键在加强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启示一:爱党爱军的政治信念为党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体现了沂蒙人民对党和党领导的军队的忠诚。习近平同志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无论党的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党员,无论军队的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兵,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不断奋斗。这其中有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先驱王尽美,有为党工作近40年才加入党组织的祖秀莲,有从鲁南“山大王”成长为党的高级将领的万春圃,有牺牲自己保护群众的区长武善桐,也有由国民党县长到共产党沂蒙专员的牟宜之,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正如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所说:“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人民群众才看到了出路和希望,才会爱党爱军义无反顾跟党走,才会把满腔热情和全部干劲倾注到革命和建设中。
         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动摇了,防线就崩溃了。”在当今社会,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共产党人必须讲理想信念,要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但是,“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对共产党人来说,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定位,强化责任担当。
         启示二:沂蒙精神为党的建设提供作风保证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保持优良作风,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是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作风建设,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党员的行为,要求党员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党领导下的军队纪律严明,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秋毫无犯。山东八路军的拥政爱民公约更是把维护群众的利益规定得细致入微:不拿老百姓东西,不让马啃树皮。在群众春种秋种时,帮助缺种子的群众找种子;到了收获的季节,帮助群众麦收、秋收。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时,组织开展反掠夺斗争,保护群众的劳动果实。在战斗间隙,帮助群众兴修水利。为了减轻群众负担,在根据地还开展了减租减息、增资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廉洁自律。在沂蒙根据地,有亲民爱民的徐向前,有“人民好儿郎”陈毅,有被称为“菩萨司令”的廖容标,有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庄户县长王东年,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树立起清正廉洁的形象。
        为加强作风建设,沂蒙根据地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关于严禁贿赂的决定》、《山东省惩治贪污公粮暂行条例》等,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并依法依纪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1940年4月,郊城县县长翟新亚(原系八路军东进支队科长)因犯错误被撤职。同年11月,中共鲁南者区党委就这个问题召开了政府会议,规定工作人员凡贪污500元者即处以死刑。1942年6月,费南县政府二科仓库主任王俊德,因贪污田赋税收公款1250元被鲁南专署判处死刑。通过清除腐败分子,进一步纯洁了组织,树立起良好形象,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习近平同志强调:“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醒。“中央提出抓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就是提出了一个抓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一个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切入点。”
         对党内存在的问题,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紧制度的笼子,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确保形成的制度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坚决查处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使各项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防止出现“破窗效应”对违反制度踩“红线”、闯“雷区”的,“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启示三: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为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成功范例
         沂蒙精神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密切的党群关系。习近平明确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
         在沂蒙根据地,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善于组织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勇于捍卫并不断增进群众利益,一切活动都为了群众的利益展开,经济上给人民群众看的见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文化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山东八路军的拥政爱民公约更是明确规定:“把老百姓当自己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看待,把老百姓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党和军队第一个站出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据统计,仅1944年3月至1945年3月,八路军就解救群众1.9万人,在沂蒙根据地留下了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正是因为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党和军队才赢得了民心,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才有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信仰,有了“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光辉事迹的感天动地,有了沂蒙人民用小车推动革命的伟大壮举。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利益的需求更为多样化、复杂化,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倾听群众呼声,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利益诉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着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尤其要做好特殊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从群众实践中派取智慧,把群众的意见和主张变成党的决策。
         启示四:沂蒙精神为党的建设提供价值取向
         顾全大局、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是沂蒙精神的核心,表现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无私奉献。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创立了光辉的业绩,做出了巨大贡献。沂蒙人民送亲人上战场,用乳计救护伤员、用小米养育革命、用小车推动历史。新时期的沂蒙人民以新的方式爱党爱军。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战场上仍然闪动着沂蒙儿女的身影。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临沂人民向国家交纳的粮食不论数量和质量在山东省年年第一。在汶川大地震后,临沂对口援建受灾最重的北川县的通口镇。党员干部也纷纷起到表率作用,有把自己的财产献给集体的王廷江、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梁兆利,还有很多很多沂蒙的干部为集体、为国家默默奉献着。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品格,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曾经在临沂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也没有忘记沂蒙,他们多次回到这里,寻找曾经救过他们生命、抚养过他们子女的沂蒙母亲和红嫂,与他们一起生活的沂蒙百姓,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关心支持着沂蒙的发展,有的就把家安在了沂蒙山区。无私奉献不仅仅是沂蒙人民的价值观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体现,是以主人翁精神担当社会责任、奉献党和国家的精神。无私奉献不仅仅是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全党全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决战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系临沂市委党校李荣田未经作者和本网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