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北海币发行量与物价波动关系研究(四)

发表时间:2022-04-24 08:28阅读次数:
        三、有条不紊:北海币与根据地的物价调控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北海币的发行量增加推动了物价的上涨,但是纵观整个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物价与国统区、沦陷区相对比波动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北海银行在发行北海币的背后还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对物价进行调控。

        其一,对抗日伪金融攻势,果断实行“排法斗争”垄断根据地内货币发行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强占在华英、美等国的银行,他们利用法币套取英镑、美元等外汇的交易被迫终止,转而将这些法币向国民党大后方、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内倾销,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战略物资。这导致法币迅速贬值,各地物价飞速上涨。山东根据地首当其冲,受到沉重打击,“一时间法币大量流入,物资严重流失,通货急剧膨胀。造成了根据地的巨大灾难,比军事上的大扫荡有过之而无不及”[15]。由于在根据地内严禁伪币的流通,所以日伪主要依靠法币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侵略,使根据地内货币市场受外界操纵非常严重。鉴于此,山东抗日根据地认识到“为着建立独立自主的抗币市场,必须迅速排挤以至完全停用法币”[16]。1942年5月的《关于法币问题的指示》中规定“以北海票为我山东各地之本位币,自7月1日起,所有军政民间之来往账目,借约、契据,一律以北币计算”[17].根据地开始逐步清理法币,经过三次“排法运动”之后,山东根据地北海币彻底垄断了货币发行权,这才真正将伪币的攻势遏制住。之后,根据地内独立自主的货币市场建立起来,将物价调控的主动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其二,建立严格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为北海币调控物价提供重要经济支撑。1943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成立工商局来领导对敌货币斗争,随后在发行北海币过程中严格货币发行准备制度,即执行“物价本位制”的措施,所谓“物价本位制”是指“发行的货币没有真金、白银、外汇作储备,是用物资来作储备的。随着物价的涨落,工商局随时吞吐物资,调节货币流通数量,以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通过这一制度将根据地内流通的北海币与物价相关联,并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来确保北海币在市面流通的数额,后期甚至“决定银行发行的货币必须以一半交给新成立的工商局,用来收购各种农产品,随时吞吐,以此稳定物价”。[18]简单说来,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其中50%会交给工商局用来购买粮食、棉花、食盐、花生油等重要的物资,并将这些物资储存起来。如果物价出现了上涨,那么表示市面上的货币供应量大于物资流通实际需求的货币量,工商局将这些储存的物资进行出售,将市面上的北海币收拢回来,将货币与物资之间的供求拉回到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如果物价出现了下跌,那么表示市面上的货币供应量小于物资流通实际需求的货币量,北海银行就会通过印制北海币,并用北海币去市场上收购物资来扩大市面上的北海币数量,再次将供求拉回到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从而保证物价一直处于一个合理、稳定的状态。北海银行“用这些生活必需品来作货币的发行储备,比饥不能食、寒不能衣的金银优越得多”。这种“物价本位”的发行准备制度,受到根据地人民的广泛欢迎,因为“持有抗币的人民所关心的不是抗币能够换回多少金银,更不是能够换回多少美元或英镑,他们关心的是能够换回多少粮食、棉布等日用必需品”,而北海币就是利用物资来作为发行的准备,能在必要的时候调动掌控的物资来平抑物价,就完全可以使北海币为人民所信任。[19]
        其三,为了支持货币斗争,山东抗日根据地还推行以物易物的制度严控对外贸易。1942年5月29日,中共山东分局下发指示,严格限制粮食、棉花、等物资出口,需出口的土产品由贸易局统一管理,并强调对外贸易实行“以货易货”的方法,借以阻止敌伪用法币掠夺根据地物资现象。[20]日伪在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后,大量印制伪币,并压低法币价值,换取根据地物资。针对于此,1942年7月1日,在山东各地实行北海币结算制度。8月15日,北海银行会同根据地民主政府实行法币贬值政策。[21]逐步压低法币的价值,提高北海币的结算信用,为之后禁止法币的流通做铺垫。而随着法币被完全排挤出根据地市场,特别是对日战争进入了决战阶段,敌人“不得不改用工业必需品来换取其必需的物资,但我生产建设步步成功,这些必需品也逐渐被我们所拒绝”,甚至一度出现了日伪用军工器材、药品等战略物资来根据地内交易,这与之前日伪明令禁止不许布匹等“五洋”输入根据地具有天壤之别。[22]对敌贸易管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这是抗日根据地物价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支撑。
        马克思指出“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23]可以看出,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了纸币的发行数量。北海银行在之前发行北海币是以法币、伪钞、物资等作为储备发行货币,在全面控制根据地货币发行流通市场之后,建立了物价本位发行货币的制度,以发行北海币金额的百分之五十用来购买战略物资,作为货币的发行储备。这种发行储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金属货币的价值。当纸币的价值等于金属货币的价值时,那么纸币就完全代表了金属货币的流通。当小于金属货币的价值时,便会通过商品价格波动反映出来,而北海银行所采取的措施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力图将北海币保持在一个稳定合理的水平。
        在纸币流通的制度下,货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货币的流通数量和流通次数。流通次数是一个长久不变的指标,那么在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货币的流通数量增加,那么物价也就相应的上升,这也是国民党法币大量印发引起物价持续上涨的原因。北海币发行过程中吸收这一经验教训,在货币发行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出台了这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物价相对的保持到了一个稳定的状态。这是北海市币值能地给终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北海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的重要体现。物价调控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在根据地货币发行量不得不超过经济实际需求量时,起到了消融物价上涨的积极作用,因此,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物价始终被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纵观整个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物价水平与沦陷区、国统区相比已经被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由于战时环境的需要,适度提高货币的发行量可以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过度的货币供给必然会导致物价的上涨。基于此,北海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管控北海币的流通数量,对物价水平进行持续的调整。山东抗日根据地针对北海币的调控措施起到了平抑物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北海币大量发行对物价所带来的刺激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本文主体曾载于《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8期,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1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本文作者:刘志鹏  钟欣武    原载于:《抗战时期北海币发行量与物价波动关系研究》  未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山东省银行保险业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培训中心、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沂蒙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银行业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保险业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