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北海币发行量与物价波动关系研究(二)

发表时间:2022-04-22 08:30阅读次数:
       根据上面数据,做得下图1、图2,以更直观地反映北海币的发行量和根据地内物价波动情况。
 
 
 
 
       从上图1中可以看出,山东抗日根据地对物价的调控在1943年出现了明显的分段。就具体原因来分析,一方面是根据地内取得了全面排除法币斗争的胜利,将货币的发行控制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占领英、美等国在华银行,不再需要法币套取外汇,开始调整对法币的政策,将法币驱逐到国民党大后方和中共敌后根据地中,法币贬值迅速。鉴于法币的不稳定,中共山东分局开始逐步停止法币兑换,驱逐法币。1942年5月正式印发《关于法币问题的指示》,指出“自7月1日起,所有军政民间之来往账目,借约、契据,一律以北币计算”[6]。山东抗日根据地内全面停止法币的使用,北海币与法币脱离。经过一段时间“排法斗争”,在1943年北海币逐步脱离了法币,开始独立掌控货币市场。另一方面根据地内对农业、工商业、投资经营等放款在1943年呈现明显增加趋势,促使北海市供应量的扩大。农贷是北海币主要放款方向,比如1943年股东分行东海地区的贷款用途,工具贷款金额123.2186万元,肥料贷款为30.925万元,耕畜贷款31.1817万元,种子贷款57.703万元等。[7]工商业放款也占有一定的数额,如西海支行1943年贷款总额为398.59918万元,其中工业贷款20.9008万元,占比5.24%。[8]北海银行在农业放款和工商业放款的同时,还自己投资一些商店,这也占用了部分的北海币。如1943年上半年,西海支行投资合资经营商店14家之多。[9]

       从上图2中可以看出,山东抗日根据地内物价在1939年到1942年在持续上升,1943年开始物价回落后又呈现上升趋势。对于1943年物价回落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北海银行采取了一些措施,管理资金的投放并逐步完善银行财务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工商管理局成立,在管控贸易、平抑物价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手段。1943年1月25日,北海银行颁布《北海银行营业简章》,对银行存款、放款、投资、汇兑做出了硬性规定。比如活期放款这一业务,规定申请条件为公营事业及商民急用款,又能在短时间偿还银行者;对于期限规定最长为三个月;对于利息则要求按照日息四毫计算;另外还规定了限额不超过一万元等等条款。[10]在6月12日,颁布《北海银行总行组织章程、会计科目规定决算办法规定》,对银行的财务进行规整,以改善银行资金账目混乱的状况。[11]这些措施从内部提升了北海银行的金融控制力,推动了市场的稳定。除此之外,1943年10月以后,各地开始设置工商管理部门,统一领导贸易工作,之后工商管理局和北海银行合署办公,共同管治根据地内经济事务。对外,工商管理局负责管理根据地内物资的输入与运出,开展对敌经济斗争工作,努力争取对外贸易向着有利方向发展;对内,工商管理局对根据地内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进行调剂,以稳定物价、保障市场供给。[12]总之,工商管理局在生产建设、货币斗争、贸易控制等方面,与北海银行相互配合,为北海币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从金融角度来说,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流通需要的数量,便会导致物价上涨,反之则会引起物价降低。而经济波动周期与物价也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由于统计数据的缺失,本文选择根据地小麦价格增长率来代替根据地内经济的增长率以此来衡量根据地内北海币发行量的合理性。小麦作为根据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它的价格变动能一定程度上代表根据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如果货币供应量和小麦价格增长率幅度相吻合,则货币供应便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对于根据地整体物价的影响也比较小,反之影响就比较大。

(本文作者:刘志鹏  钟欣武    原载于:《抗战时期北海币发行量与物价波动关系研究》  未经作者和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山东省银行保险业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培训中心、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沂蒙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银行业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保险业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