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重构与价值研究(王增乾 张耀龙)

发表时间:2020-01-22 10:47阅读次数:
       摘要:沂蒙精神话语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沂蒙精神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本质。由此出发,新时代重新提炼和升华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突出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双重内涵和双重目标,定位为党群关系的最高典訖。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关键在于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再现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以沂蒙精神助力推进“四个伟大”,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话语体系新时代价值
       沂蒙精神话语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宣传领域对沂蒙党政军民团结协作共同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概括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考察山东时指出沂蒙精神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本质。由此,对沂蒙精神话语体系进行重新锤炼和升华,继续传承与弘扬新时代沂蒙精神,发挥出沂蒙精神助力推进“四个伟大”的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一、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沂蒙精神话语体系嬗化
       特定的话语体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出现,基础在于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党政军民的革命精神,背景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对这种崇高精神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的在不断深化,关于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表达,也开始经历着一个与时俱进的深化过程。
1、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1989-1997)
       沂蒙精神概念的提出始于1989年。当时,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大力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改革开放的要求,时任临沂地委宣传部长李祥栋在《临沂大众报》发表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总结沂蒙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风范和精神,首次提出了沂蒙精神的概念,并将之概括为“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求实创新”。在“沂蒙精神”这个概念出现之前,其所反映的精神内涵,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党政军民身上已经形成,但尚未进行系统的概括与提炼。这种崇高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凝聚沂蒙党政军民的精神动力,而这种精神动力恰恰是改革开放以来更需要弘扬的,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由此触发了对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概括与提炼。
       沂蒙精神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山东省委的高度重视。1990年2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到临沂视察,要求全省兴起弘扬“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高潮。1991年5月,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科联、中共临沂地委在济南和临沂联合召开了山东省首届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1992年,沂蒙精神进入中央最高领导的视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临沂题词“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1997年,在为纪念该题词而举办的研讨会上,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广泛吸纳各界关于沂蒙精神的研究成果,认真总结临沂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创造、新经验,进一步把沂蒙精神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凹关于沂蒙精神的这个概括,后来被人们广泛使用,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劲精神动力。多年来,历届山东省委主要领导把沂蒙精神视为山东精神的核心,要求在全省大力弘扬,发挥了沂蒙精神话语体系在山东省改革开放中的精神动力价值。
2、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1997-2013)
       1997版沂蒙精神的概括形成后,随着更多中央领导人的相关讲话与批示,沂蒙精神话语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广、更深地弘扬。199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视察临沂时指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临沂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创立了光辉的业绩,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临沂人民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把发扬革命传统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沂蒙精神。”200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于8月16日至2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沂蒙精神大型展览,进一步提升了沂蒙精神的政治高度,扩大了沂蒙精神在全国的影响。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参观沂蒙精神展时指出:“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用小车推动历史,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创立了光辉业绩,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参进观展览后也强调:“现在我们提倡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加上沂蒙精神、太行精神,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正因为有了这些精神,才形成了无坚不推的民族精神”。李长春2001年赴临沂调研时再次强调:“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间重期的展现和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光辉精神财富,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七大闭幕后不久,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来临沂视察时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来支撑,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必须大力弘扬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党的优良传统。中央领导人的这些重要讲话,将沂蒙精神提升到伟大民族精神”的高度,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3、沂蒙精神话语体系重新锤炼的探索(2013--)
       长期以来,1997年版沂蒙精神的概括与阐释,深刻影响了人们对沂蒙精神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沂蒙精神的内涵就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多年来,绝大多数关于沂蒙精神的论文、著作、讲话、报告等问题,大都围绕这十六个字进行阐释、论证。时至今日,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有定势思维,继续围绕这一表述及相关资料并联系实践作解读。客观地讲,1997版沂蒙精神的概括,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为激励人民群众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发挥了重要的精神激励作用,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的精神动力。但也应该看到,这一表述仅单向解决了人民群众践行“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一崇高精神的问题,而忽视了沂蒙人民过去为什么会有、新时代怎样才能毋须倡导即可自觉践行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一表述在倡导人民群众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投身改革开放上具有精神动力价值,但本身并没有回答人民群众过去为什么会、现在为什么要继续“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问题。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这个单一架构问题,使得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重新锤炼成为必然。那么,究竟应当如何重新锤炼呢?则成为一直困扰学术界,又难以突破的问题。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重新锤炼沂蒙精神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说:“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重构沂蒙精神话语体系:党群关系的最高典范
       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沂蒙精神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的论断来看,明确指出了沂蒙精神不是人民群众单方面的精神,而是党政军民共同的精神,也就是说,沂蒙精神具有双重主体、双重内涵、双重目标
1、军”民”党”“群”意蕴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军”民”是铸就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这里的“民”,当然是人民群众,沂蒙人民是其典型代表。但这里的“军”,不是指一般的军队,也不仅仅指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而是特指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党政军”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党领导的人民政府(政权组织)是浑然一体的。所以这里的“军”,其实讲的是“党政军”,核心是“党”。同时,这其中包含着党和人民群众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从群众史观的角度看,一方面,党来自于人民群众,党和人民群众是一体的:另一方面,党是人民群众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组织,党不同于一般的人民群众。“群”和民”意蕴大致相同,都是指人民群众,只是时代不同,范围大小、语言表述有差异。
       所以说,在有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这个沂蒙精神话语体系中,最初创造主体是“军”和“民”,在新时代内的创造主体则是完全可以转述为独归党”和“群”,即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讲“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的这个话语中,“军”和“民”两个主体完全可以理解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是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实质上也是为我的精们对沂蒙精神的价值弘扬,指出了路径。由此,可以看岀:沂蒙精神的本辩证质就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2、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双重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军”“民”是铸就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分析“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个沂蒙精神话语体系,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是这个版本的提炼从单一的角度确定“沂蒙人民”是创造主体。实际上,从精神发生学的角度看,任何种精神的出现,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代表了沂蒙人民的崇高精神,那么,这种崇高精神虽然有沂蒙传统民风、文化底蕴深厚的沂蒙大地做基础,但之所以能够在彼时彼地上升到如此崇高境界,并非完全是沂蒙人民“自发”和“聚集”出来的,而是与当时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党政军”在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激发”和“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关于沂蒙精神的史学研究一再证明,沂蒙人民之所以“爱党爱军”,开端在于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党政军”爱民为民。在此后的军民同呼吸、共存亡、心连心、共命运的水乳交融的伟大历程中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这样的党群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沂蒙人民之间的双向选择,即“党一切为了群众,群众选择了党”。首先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山区为人民群众抛头颅、洒热血、谋利益,为了沂蒙老区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浴血奋战,产生出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让沂蒙老区人民看到了出路和希望。因此,同时考虑到党政军”和“人民两个主体,对沂蒙精神的认识才能更全面、更客观。总之,“军”“民”构成了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任何偏离“军”民”双重主体的认识,把沂蒙精神单独归结为“沂蒙人民的精神”,或单独归结于“沂蒙党政军的精神”,都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精神生成的基本逻辑。
3、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双重内涵
        沂蒙精神既然是“军”“民”共同铸就的,也就天然地既蕴含着人民群众的精神,也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政军的精神,两者既各有特点,又辩证统一。考察沂蒙地方党史,沂蒙党政军和人民群众在沂蒙精神生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也的确呈现出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的精神风貌。在沂蒙党政军这个主体身上,表现出的是“大仁”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具体表现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党群关系建设的价值目标,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坚决捍卫人民利益,重视自身作风建设,掌握有效工作方法,将党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大仁”深度融合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是升华了的“仁政”。在沂蒙人民这个主体身上,表现出的是“大义”“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迅速觉醒,对党所倡导的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民主选举、文化教育等主张积极拥护,从而对党所追求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品格产生强烈认同。于是,沂蒙人民拥军支前、毁家纡难,做出“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壮举等等,这种大义”深度融合把在在了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升华了的“义理”沂蒙党政军民身上不仅分别有浓厚的“大仁大义”理念,还共同渗透着“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奋发有为精神既表现为战争年代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精神,也表现为和平时期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精神。这种“奋发有为”精神深刻体现了“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齐鲁文化精髓,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齐鲁大地的生动展现。由此看来,与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相匹配,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理应以“大仁大义、奋发有为”为核心内容。“大仁大义、奋发有为”,是包括齐鲁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众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化的典型成果,构成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新形
4、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双重目标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有其特定的预期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沂蒙精神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被赋予了激励、凝聚人们精神的期待。但长期以来,由于把沂蒙精神归结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强调沂蒙精神主要是沂蒙人民的精神,所以在那样一种话语蒙目为内体系下弘扬沂蒙精神,主要就是号召人民群众在新形势下继续“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样的号召在过去对激励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沂蒙精神讲话所揭示的,沂蒙精神存在着党政军和人民群众两个辩证统的主体,不仅表现为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还表现为党政军“胸怀群众、引领样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既然如此,“弘扬沂蒙精神”在逻辑上就存在两个向度:一是面向人民群众弘扬“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面向党同沂奋勇政军弘扬“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精神。忽略任何一个向度,“弘扬沂蒙精神”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但是,由于多年来人们把“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视为沂蒙精神的全部,所以在弘扬沂蒙精神时,往往弘扬的主体未加区分,弘扬的内容也未加区别。在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沂蒙精神重要讲话为指导,这个现状必须尽快改变。因为无论是从历史经验看,还是从现实需要看,党政军首先需要弘扬的都应当是“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作为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党政军还要与人民群众共同弘扬“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最应该“弘扬沂蒙精神”的首先是党员领导干部。党员领导干部弘扬沂蒙精神,总体上是弘扬“大仁大义、奋发有为”的精神,目的不仅是作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更重要的是在新形势下“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以不输历史的优秀的群众工作和人民群众重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习近平总书记沂蒙精神重要讲话指导下,提炼并升华沂蒙精神话语体系,应突出其双重主体、双重内涵和双重目标,尤其是两大目标同时实现。因此,新时代内,沂蒙精神的话语体系核心内容应该表述为:由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以“大仁大义、奋发有为”为基本内容的沂蒙精神,是党“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理念和实践,也是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认同与展现,成就为了党群关系的最高典范。
三、弘扬新时代沂蒙精神话语体系的价值:助力“四个伟大”,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沂蒙精神从战火纷飞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走来,在社会主义革命、速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既得到了持续地传承与弘扬。在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新时代价值,应着眼于助力推进四个伟大”,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上弘扬沂蒙精神,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1、弘扬沂蒙精神,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结论,也是基于历史经验对现实挑战的正视与回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就是在不断地解决矛盾中运动和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无产阶级政党正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才引领了历史的进步。从实践经验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解决各类矛盾的使命型政党;而各类矛盾之所以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得以不断解决,则在于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在包括沂蒙山区在内的全国各地,党之所以能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重大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战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解决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根本原因就在于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善于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解决矛盾和问题。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关系正是在这种长期的并肩进行的与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伟大斗争中熔铸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原有的矛盾有些已经解决,有些长期积累需要攻坚,还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矛盾。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更需要弘扬沂蒙精神这样的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的伟大斗争精神,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韧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弘扬沂蒙精神,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习近平总书记“伟大工程”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民族复兴和党的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还从历史的高度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现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在风雨飘摇的中国舞台上轮流走过,但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不仅包括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引领的思想理论建设、严密的组织建设,更包括严谨的作风建设、逐步完善的制度建设、越来越严厉的反腐倡廉建设。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内在源泉,也是熔铸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的动力源泉。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精神和品质,是赢得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原动力。在和平年代,要想人民群众继续“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党必须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更好地“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大以来,党深入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进行了反腐败斗争。时代不断变迁,但沂蒙精神的启示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
3、弘扬沂蒙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事业”的重要论述,明确宣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新时代中国应当“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这就是要“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沂蒙精神作为穿越历史时空的崇高精神,将党政军的“大仁”与人民群众的“大义”融程,为一体,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体现,具有重要的精神动力价值的过程。革命战争年代,党政军爱民为民,人民群众爱党爱军,沂蒙精神凝聚党政军民并肩战斗,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全国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期战乱破坏的家园百废待兴,沂蒙精神激励党政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山河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沂蒙精神激励党政军民开拓奋进、干事创业,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活力、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当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要求进一步发挥沂蒙精神的精神动力价值,重铸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凝聚、激励党政军民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4、弘扬沂蒙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梦想”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始终不渝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过程体现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而根本动力在于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这个目标、过程与根本动力,在沂蒙封精神生成、发展与弘扬的过程中完全对应:从革命战争年代抗击侵华日军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人民政权,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百废待兴中建设家园、艰苦创业,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奋进、改革创新,沂蒙党政军民“初实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在此过程中攻坚克难、创造奇迹的原因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党团结带领人民”、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沂蒙精神,具体体现为党政军“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由此可见,沂蒙精神生成、发展与弘扬的过程,就是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创造奇迹的过程,就是建设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的过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党政军“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重铸“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之,在新时代视域下,沂蒙精神不仅没有因为发源于革命战争年代而远离现实,而且在习近平总书记沂蒙精神重要讲话的指引下实现了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更加契合新时代的需要,更加具有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沂蒙精神重要讲话的着眼点在党群关系,这个视角直触沂蒙精神的本质,启示人们以新内涵去认识和弘扬沂蒙精神,自觉以沂蒙精神凝聚、激励新时代的党政军民,重现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就一定能够助力推进“四个伟大”,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王增乾  张耀龙 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