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嫂精神”的内涵(李印廷)

发表时间:2020-01-20 13:54阅读次数:
       沂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在沂蒙这片钟灵毓秀的神奇沃土上,诞生了无数圣贤奇才,如被誉为“智圣”的诸葛亮、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被誉为“算圣”的刘洪、被誉为“宗圣”的曾子、名相王导、文学家刘勰、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文学家鲍照、著名教育家颜之推、民族英雄左宝贵等。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
       同样,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在战争年代也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她们倾其所有,舍生取义,担起稳固的后方,撑起革命的成功,用实际行动有力地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孕育了沂蒙妇女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优良品德。国难当头,她们巾帼不让须眉自担重任,舍生忘死,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主义赞歌。用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她们怀着对党和革命无限的热忱和赤诚,送郎参军、救护伤员,摊煎饼、做军鞋,抚养革命后代,用宽广的胸怀和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战争的胜利,用血与泪汇成的大爱与大义铸成了感天动地的历史丰碑。她们无愧于“半边天”的光荣称号,她们是中国妇女当之无愧的典范。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们还看到一幅油画《火线桥》:连天战火中,32名沂蒙妇女挺立在河水中,肩扛自家的门板、床板,让子弟兵们从她们的肩头大步跑过。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人桥”。领头者是沂南县艾山乡妇救会会长李桂芳。那还是在孟良崮战役刚打响时,李桂芳接到紧急通知:在汶河上架起一座桥,部队很快要通过。可是,当时一无桥腿、桥板,二无钉子、大锤,三无健壮劳力——男人们都已上前线送军粮、抬担架去了…怎么办?架“人桥”!很快,女人当桥墩,家里的门板当桥面。这32名姐妹中,有的身怀六甲,有人因此留下残疾,终生不能生育......
       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是当战争的枪炮无情地吞噬女人的丈夫和儿子时,女人就再也无法退隐到战争的幕后。相反,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柔韧而坚强的女人会步步走向成熟,由自发变为自觉。战争之残酷,本不该加之于老幼妇孺。但在沂蒙山,这里的女人却毫无惧色,义无反顾,柔弱肩膀的坚强力量,一样可以不让须眉。
       1944年的中国农村,女孩对婚姻大事还是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少有抛头露面自选丈夫的,否则会被认为不合礼教、少教养。在“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沂蒙山区,这种礼教氛围尤其浓厚。然而偏偏有这么一个女孩,在大庭广众之下,面对全村老少,她要自选郎君。这个容颜姣好的女孩开出的唯一条件是,这位“郎君”要第一个报名参加共产党的军队。她这是在拿自己的一生幸福作“注”。故事的主角是莒南县洙边村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她自选的丈夫叫刘玉明。刘玉明家在村里最穷,是刘玉明第一个报名参军,成就了这桩婚姻。在梁怀玉的鼓动以及刘玉明的带动下,当时全村11名青年报名参军。
        在1945年的一张《大众日报》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歌词:“朝阳官庄彭大娘,参军工作做得强。母送子来妻送郎,四儿一女上战场。”歌中唱的彭大娘,是沂水县朝阳官庄村的模范军属王步荣。在抗日战争中,王步荣送二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当时她的丈夫已去世,是她自己抚养四儿一女。二儿子在攻打鬼子据点时牺牲了,王步荣擦干眼泪,把三儿子送到区中队,斩钉截铁地说“俺家老二牺牲了,给部队带来了损失。再把老三交给你们,让他多杀鬼子,给老二和牺牲的同志报仇!”抗战最艰难的时期,王步荣又把刚满14岁的小儿子和唯一的女儿送上战场。1944年,王步荣成了村妇救会长,带领妇女们扭着秧歌宣传参军。回到家,她心一横,又把本来要留在身边养老的大儿子送去参军。
       在沂蒙大地上,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积淀,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以德为本和信奉“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哲学,“天人合一”整体为上的价值观念,与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为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相结合,沂蒙人民正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风和古朴纯厚的道德传统。这种民族特色区别于狭隘的地域观念和种族意识,是藏乎拙朴之中的博大宽厚,以“红嫂精神”为核心的沂蒙精神恰恰是对于这种质朴的博大、深沉的宽厚的进一步延续和提升,“红嫂精神”实际上早已突破了狭隘的道德意识层次上升到人类学、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境界。从而使广大沂蒙妇女的优良品格产生了质的飞跃,得到了升华,形成了爱党爱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沂蒙“红嫂精神”的完整内涵。
        沂蒙“红嫂精神”诞生于战争年代,成长发展于建设时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沂蒙“红嫂精神”的基本内涵表现为忠诚、博爱、自强、奉献。“红嫂精神”与沂蒙精神相辅相承,它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是沂蒙女性的宝贵精神财富,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红嫂精神”也是山东化了的共产党精神,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与沂蒙人民淳朴善良、勤劳勇敢、侠肝义胆、豪放快直的传统民风产生的共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沂蒙“红嫂”精神是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的积淀,是沂蒙人民奋斗不止、敢于胜利的精神之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典范。
       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爱党拥军的沂蒙“红嫂精神”是中华民族劳动妇女善良、慈爱、坚韧、无畏的优秀品德与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信念共同熔铸的结果,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代表,是沂蒙女性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救八路军抗日伤员的感人事迹,永远是震撼中华民族灵魂的千古叹,人类战争史上惊世骇俗之绝唱。“红嫂精神”,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深厚的执政资源。当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们盘点人类的全部历史,“红嫂”仍然令中国和世界感动:在日本军国主义战魔和死神面前,一个农家哑妻,无所畏惧,向正义敞开伟大的胸襟和心灵,用自已圣洁的乳汁喂救八路军伤员,这种大仁大义和至善至爱、这份铁骨柔情和燕母情怀,永远是震撼中华民族灵魂的千古一叹,人类战争史上惊世骇俗之绝唱。
       红嫂精神之所以到今天仍然散发出她的历史光辉,这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格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思想对齐鲁大地的渗透与影响早已积淀了几千年。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舍己为人、尊老爱幼、扶危济贫等优秀道德品质。这些民族优秀精神与文化正是数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使之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力量。
       沂蒙红嫂的人性却在战争中得到凸现和升华。应该说,在战争年代红嫂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的光辉思想,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和平年代,“红嫂精神”并没有被当作宝贵的历史文物封存起来。相反,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今天,作为历史的后人,作为开拓国家建设新局面,继承民族使命的后继人广大沂蒙妇女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红嫂精神”,辛勤劳动,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投身沂蒙老区的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为“红嫂精神”作出了时代注释。
(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