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发表时间:2019-04-07 08:33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既是人民政党根本的政治立场,也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这样,人生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有了这样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扬帆起航,不断前行,最终从一个建党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近9000万名党员的执政党,并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尽管其间有过波折,有时甚至险象丛生,但正因为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才能够克服重重险阻,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绘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当前,有些党员干部尤其是一些年轻同志缺乏对人民的感恩心,缺乏对事业的进取心,很大原因就是忘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丧失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更加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居安思危、同心协力投入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火热实践。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和贯彻党的这一群众路线,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两者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党同人民群众具有血肉联系,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当前,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在这种背景下,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治人者”自居,心目中没有了人民群众的最高位置,不仅严重脱离群众,而且滋生了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满腔热情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心实意和群众交朋友,推心置腹做好群众工作,真正做到与群众血脉相通、骨肉相连。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牢记“我是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的这种先锋队性质意味着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角色决定了党员干部不同于一般的普通群众,而具有特殊使命,就是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手中掌握一定权力,产生了官老爷的心态,把人民看作是治理的对象,高高在上,趾高气扬。有些领导干部不仅不为人民服务,反而在各种诱惑考验中败下阵来,进行权钱交易,贪污腐败,成为人民的蛀虫。凡此种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忘了“我是谁”,忘了自己的公仆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每一个党员干部只有在思想源头上弄清楚“我是谁”,真正认识到自己不是官而是人民公仆,自己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来自于人民,才能真正为党和人民做事。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在实践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有些党员干部形式主义问题比较严重,口号喊得“震天响”,表态搞得“地动摇”,但真正为老百姓办起事来却“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是常有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口号喊得再响,还不如在现实工作中用实干担当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在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祉,踏踏做实。”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最终的落脚点还在于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需要党员干部将人民满意作为干好工作的出发点,以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祉,踏踏帮、民求我应。

(作者: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 陆聂海)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