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办发〔2017〕40号 山东省委办公厅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

发表时间:2018-10-26 08:18阅读次数: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
印发《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的通知


鲁办发〔2017〕40号

 
各市党委,省委各部委,省政府各部门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各高等院校党委:
        《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已经省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
                                                                                                                                                                    2017年8月23日
 
 

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不断把学习和传承沂蒙精神提升到新高度新境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走在前列的强大精神力量,现就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要求,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重大意义、历史作用、核心特质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沂蒙精神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深入研究宣传弘扬沂蒙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深化研究阐发,创新宣传普及,加强教育传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奋力开拓创新,为实现山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沂蒙精神,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是对党绝对忠诚、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体现。要提高站位,深刻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根植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发源于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中国共产党人与山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改革与发展的磨砺,并随着时代进步而历久弥新;要着眼落脚点,强化党的建设引领作用,把弘扬沂蒙精神与加强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沂蒙精神成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力量和源泉。
       

        二、深化研究阐发

        1. 加强理论研究。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核心特质,围绕沂蒙精神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当代价值,沂蒙精神与山东改革发展实践,沂蒙精神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等,开展深入研究阐发。在省社科规划项目中设立“沂蒙精神研究”专项,每年列出20至30个重点选题,深化研究阐释、系统归纳提炼。发挥理论研究基地作用,加大沂蒙精神研究力度。出版系列研究丛书,在中央、省主要媒体、重点新闻网站、知名学术期刊推出系列理论文章。
        2.挖掘整理史料。把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创业史,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和党的建设史、党领导山东人民武装暴动和革命斗争史、115 师及抗大一分校挺进山东史、八路军山东纵队抗战史、山东各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以及山东重大战役史、拥军支前史等研究放在基础地位,组织编撰根据地史等档案资料。通过访谈、制作影像资料等方式抢救性搜集老党员、老干部、老支前、老战士、老模范及英模人物和革命前辈的口述历史、回忆录,深入挖掘其中的生动故事、感人事迹、崇高精神。
 
        3.整合研究力量。调整山东省沂蒙精神研究会设置和定位,充实加强领导力量和研究力量,主管单位由临沂市调整为省委党校,由一位省级领导同志任研究会会长。发挥沂蒙精神研究会牵头带动作用,统筹各级党史研究和党校、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等研究资源,吸纳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等研究力量,加强协同攻关,形成研究合力。
        4.开展研讨交流。省级层面在重要纪念节点年份、平时每2年举办一次高层次理论研讨会,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理论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参加,围绕沂蒙精神深入研讨,汇集交流研究成果。各级开展多层次学术论坛、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等,广泛推进沂蒙精神研究和交流。积极加强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国防大学、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浦东干部学院等省外高端社科研究机构和千部院校合作,与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江西省井冈山精神研究会等开展深入交流,提升研究层次和水平。
        

        三、创新宣传普及

         1.全面深入开展新闻宣传。在省主流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开设专栏专题,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通过通讯报道、评论言论、专家访谈等形式,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地宣传沂蒙精神,宣传反映弘扬沂蒙精神的各类活动和党员干部群众传承、践行沂蒙精神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活动,结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精准扶贫脱贫、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集中开展“弘扬沂蒙精神,奋力走在前列”主题采访,组织媒体记者深入革命老区,接受红色教育,挖掘时代典型,集中采写刊发一批宣传宿件。
        2.组织开展文艺创作和主题活动。精心创作以沂蒙精神为主题的文学、影视剧、舞台剧、广播剧、纪录片、专题片等文艺作品。重点排演经典舞剧《沂蒙颂》、创作提升情景组歌《沂蒙红崖》、情景剧《乳娘》等,策划推出大型史诗歌舞剧《梦回沂蒙》、歌剧《沂蒙山》、吕剧《渤海红船》、电影《孟良崮战役》《生死突围》《天福山起义》、电视剧《沂蒙山小调》《渤海情》等,组织创作“沂蒙故事”系列动漫作品,拍摄《红色记忆》等系列纪录片,开展以沂蒙精神为主题的文学征文活动。组织“沂蒙颂·中国梦”山东省群众交响合唱音乐会。策划红色主题展览活动,有计划地到全省各市巡展。组织优秀文艺作品在全省进行展演展播展映。邀请和组织中央、省内媒体以及省内外文艺工作者进基层开展采风活动,组织“说、唱、写、画”沂蒙精神等系列活动,更加注重用艺术化手法诠释和宣传沂蒙精神。
        3. 丰富宣传形式。以VR虚拟现实、H5场景制作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载体,创作一批网络音乐、微电影、微视频、动漫等作品,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建立沂蒙精神网站、数据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工程,推进沂蒙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展示工程。利用公益广告、楼宇电视、音频广告宣传片,采取书画、雕塑等方式,广泛宣传沂蒙精神,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
 
        4. 广泛开展基层宣讲。组织全省党史系统“史敢当”志愿服务队队员、离退休党史专家等,到省内高校和中小学开展沂蒙精神巡讲。发挥讲师团、党校、社科研究单位、宣讲协会以及基层宣传文化阵地作用,通过齐鲁大讲坛、山东社科论坛和理论大众化示范点、理论宣教基地、“四有五讲”基层讲堂等阵地,组织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深入开展沂蒙精神宣传宣讲,组织形式多样的百姓宣讲,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沂蒙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5.树立标识、标牌。在临沂市、沂南县和省内其他地方重要出入口适当位置,矗立宣传标识,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沂蒙精神展馆入口显著位置,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论述标牌。
        

        四、推进教育传承

        1.把弘扬沂蒙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学雷锋、做山东好人”“齐鲁最美人物”“齐鲁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和“厚道鲁商” 等评选倡树活动,突出青少年、党员干部、企业家等重点人群,精心组织争创先锋示范岗、争做青年突击手、模范共青团员、模范共产党员、新时期沂蒙好红嫂等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大力选树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的各类先进典型,建立先进典型库,办好用好“齐鲁时代楷模发布厅”“齐鲁最美人物发布厅”等典型宣传平台,通过巡回报告、先进事迹展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榜样为标杆,自觉传承和践行沂蒙精神。
        2.推进沂蒙精神融入学校教育。编辑出版沂蒙精神系列读物,纳入全省高校、职业院校和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思政课教学内容。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沂蒙精神选修课和公选课。注重用沂蒙精神涵养校园文化,支持高校学生组建沂蒙精神学习研究社团,组织开展系列活动。
        3. 积极开展弘扬沂蒙精神“六进”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和老党员、老干部、老支前、老战士、老模范等,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和军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流动展览等形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光大沂蒙精神。
        4.开展体验式教育。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发挥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作用,精心培育沂蒙精神现场教学点,打造研学旅游红色线路,重走革命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重温光荣历史、传承红色文化、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国爱党情感。
        

        五、融入党的建设

        1.融入思想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之以恒用沂蒙精神武装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将沂蒙精神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培训主渠道主体班次的必修课。组织骨干力量,打造沂蒙精神系列精品课程。认真落实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深化提升专题研讨会精神,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线,在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深入挖掘开发,拓展基地范围,丰富基地内涵。发挥好全省各地党性教育基地在学习弘扬沂蒙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用好“灯塔——党建在线”门户网站,开辟“弘扬沂象精神”专栏,拍摄《沂蒙精神》党员教育电视片,纳入中央组织部将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启动制作的《中国精神》电视系列片。
        2.融入组织建设。坚持把弘扬沂蒙精神贯穿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打造全面过硬党支部工作全过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一切出于公心,一切为了事业,一切按规矩办事,切实把那些自觉践行沂蒙精神,宗旨意识强、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把各级领导班子配优配强。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年轻干部有计划地安排到革命老区、艰苦地区挂职锻炼。学习借鉴革命时期沂蒙老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主题党日”制度;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各类基层组织、党员群众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服务载体和服务机制,加快推进街道、社区、各类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3. 融入作风建设。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践成果,进一步健全弘扬沂蒙精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继承和弘扬革命时期沂蒙老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改进联系群众方法,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同干部群众谈心、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制度,深化提升第一书记工作,组织在职党员到所在单位联系的社区或工作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始终保持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六、加强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弘扬沂蒙精神工作协调小组。根据职责分工,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同时加强协调沟道,形成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细落实。其他部门单位和各市也要根据省委统一部署,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沂蒙精神传承弘动。
        2. 加强经费保障。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沂蒙精神深化研穷究宣传和大力弘扬。对重大项目、重要活动、重点文艺作品,省和各级财政要予以保障。要倡树节俭务实之风,严格执行革命历史纪念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坚决杜绝铺张浪费。
        3.筑牢人才支撑。发挥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以及“泰山学者”“齐鲁文化名家”“齐鲁文化英才”等人才培养工程的引导激励作用,推动广大理论、文艺、新闻工作者投身沂蒙精神研究阐释、宣传普及和教育传承工作。广泛搭建群众参与平台,鼓励机关干部、教师、高校学生、基层群众等积极参与宣讲、艺术创作展演、理论宣传等活动,为沂蒙精神弘扬传播筑牢群众基础。
 
        4. 抓好贯穿结合。将传承弘扬沂蒙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与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齐鲁文化传承发展结合起来,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结合起来,使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过程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感悟崇高精神、提升价值追求、凝聚精神力量、奋力实现走在前列的过程,进一步强化沂蒙精神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
                                                                                                                                                   2017年8月23日印发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