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的哲学思考(高永诚)

发表时间:2020-11-17 16:28阅读次数: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沂蒙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社会基础,既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特有的社会事件所产生的。因此,分析沂蒙精神必须采取多维度的方法,全面准确地把握沂蒙精神的培育主体、精神实质、基本内涵、文化根脉,就要从哲学高度上进行探究。
       一、沂蒙精神的涵及其价值
       对于沂蒙山区的认识,我们过去主要是通过小说影视剧等途径获得初步印象。电影场面中所展示的就是沂蒙人民如何克服困难,与日本帝国主义抗争,如何支援人民解放军打败国民党军队,如何开展土地革命让人民当家作主。每个画面都是贫穷落后的山区景象,山高石多,林密水长,既能打大仗,也能打游击战,对于沂蒙人的勤劳勇敢,一心向党,团结拼博精神,非常称赞,是一个我们心中向往的地方。后来又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发展,我们能对现在的沂蒙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前段时间,在油田党校的统一组织下,我们去曲阜党校学习时去沂蒙进行现场教学,先后去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红嫂村等地,战争年代的红嫂精神、支前精神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着那些战争遗址纪念馆中所陈列的物品,一张张老照片所展现的震撼人心的场面,我们仿佛还能听到过去在战争年代的隆隆的枪炮声,看到当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战斗消灭来犯之敌,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在参观中,讲解员对我们进行每个场面的讲解时,都会把沂蒙精神作为核心概念一遍遍讲给我们,使我对沂蒙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现在,我们能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阅到一些关于沂蒙精神的相关表述,其中比较具体的概念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对于这八个概念,揭示了沂蒙精神的内在价值,依据这些材料我们可以对沂蒙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有个大致的了解。透过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沂蒙精神的内涵是具体的,是沂蒙人民长期以来战天斗地奋勇前进所形成的精神传统,既有行为上的特征也有文化上的总结,更有意识形态上的凝炼。沂蒙精神虽然是在这里形成的,但却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对其它地区的精神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沂蒙精神的价值既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沂蒙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逐渐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思想特征和人文文化。沂蒙精神,无论在过去的历史岁月里体现沂蒙人民的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品质,也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年代的红嫂精神及支前精神,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厉家寨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经济开发区精神、兰田商城精神等,沂蒙精神都能随时代一起脉动,不断汇入新的时代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精神就是沂蒙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所在。因此,我们现在研究和探讨沂蒙精神,就是要从宏观和微观的多个角度来进行溯本追源,才能全面理解和把握沂蒙精神的物质和所具有的普遍意义,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理解沂蒙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二、沂蒙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那么,是什么造就这一方人民的勤劳果敢?为什么能形成这么富有特色的沂蒙精神?
       沂蒙是个非常神奇的地方,那里既有高山秀水又有森林奇石,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灿烂的现代文明。因此,沂蒙精神的历史渊源值得我们探讨。
       沂蒙精神与当地人民群众的存在与发展的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当地的文化发展密不可分。在我看来,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从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历史事件等多方面进行考察。
       1、地理环境。关于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西方哲学家和中国的古代先贤们都做过非常深刻的探讨,马克思也关于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论述。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徳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书中指出,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英国历史学家巴克尔也在《英国文明的历史》一书中认为个人和民族的特征服从于自然法则。正确地阐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地理学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应用。毫无疑问,主宰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是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而不能上升为主导的或决定性的因素。
       马克思也曾在《资本论》中说过,当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发生联系并能加以利用与改造时,才能显示其特性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加速或延缓的影响。社会发展阶段越古老,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即使在原始阶段,社会发展速度也并非与地理环境优越性程度成正比。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均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而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走向另一极端主张无视地理环境和随心所欲地践踏地理环境的地理环境虚无主义,均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也必然在实践中碰壁。
       沂蒙地区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海拔1156米,岱固地貌钟灵毓秀、造化天工,山岳景观、森林景观、瀑布景观和人文景观。奇峰耸立水缠云绕,森林覆盖率99%以上,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中国最佳绿色健身旅游胜地。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既有山的挺拔,又有水的秀丽,正如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对于形成沂蒙人民的的吃苦耐劳坚韧果敢的优秀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已经进行了30年,各地区的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发展却非常不平衡,有些地方发展快有些地方发展慢,而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有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沂蒙地区有它的地理环境及其所造成的客观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下所产生的社会发展状况及在民风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也必然是客观的。
       2、历史文化。在曲阜党校学习期间,我们先后去了孔府孟府参观学习,聆听教授们的对儒学文化的分析讲解,感受着在春秋战国时期交通极为不便的条件下,孔孟等人去列车游学的艰辛,无不对他们的好学精神所感动。
       沂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圣地,在这里诞生了无数圣贤奇才。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如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義之、颜真卿、算圣刘洪、孝圣王祥、亲圣曾子、孔子老师郯子、大秦名将蒙恬、文学家刘勰、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文学家鲍照、西汉著名丞相匡衡、荀子、王献之、著名教育家《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等等。但是,这些历史人物无论怎样的光辉灿烂,无不打上上沂蒙文化的烙印,同时又都在为沂蒙文化的发展添光增彩。
       中华民族的文化集中体现在儒学,其先贤以孔孟为代表,儒学的圣地就是在距沂蒙不远的曲阜。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儒学文化屡屡作为各个朝代的主流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长远的历史长河里,沂蒙山区的地理特征及地理位置,沂蒙文化就是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所展现的。比如,人们所熟知的儒家开创者是孔子,但没有郯子的引导和教诲,对他进行一些朴素的儒学思想的传授,孔子的思想从何而来呢?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郯子是谁,这也难怪,由于孔子的成就巨大而超越了郯子,因此,孔子作为一代圣人先师成为儒家的始祖一直流传至今,郯是谁无人可知也就不奇怪了。
       文化的物质性就在于它的传承性,郯子的思想能在孔子这里进行不断的丰富和传承,才有了后来的儒学的思想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因此,无论儒学思想从起源到发展都离不开沂蒙先贤们的智慧。在当时那样的没有良好交通条件的情况下,只有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人才能遍访先贤传经布道,学习总结前人的成就,传播自己的学说观点,那么,作为身处曲卓不远处的沂蒙山区的郯子,能成为儒学始祖的孔子的老师,也就不足为怪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因此,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并以此作为分析的理论工具,来研讨沂蒙精神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就有了非常好的视角,也就能深刻解读沂蒙精神的内在本质。贫困的地理环境、艰苦的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但同时,沂蒙地区的山山水水和广袤物产富饶的土地,必然在人们的生活中给予了美好的自然景观,也给予了他们开阔的胸怀和美学欣赏的客体,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风俗必然会是刚柔相济能伸能屈的伦理道徳,祟尚文明讲求礼仪的社会教化,推陈出新不断进步的思维观念,这些都是沂蒙精神的发展基础。
       3、特定事件。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战争史上,抗日战争无疑是场最伟大的战争,它不仅是反帝反侵略维护中华民族主权的战争,而且是场持续时间长又以中国人民取得完全胜利而告终束。沂蒙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1926年就建立了党的组织。以八路军115师挺进沂蒙山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为标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地处沂蒙腹地的临沂市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和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所在地,是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八路军115师、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陈毅、罗荣桓、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而在解放战争中,沂蒙人民表现的红嫂精神及支前精神等,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事件,都会在沂蒙留下深刻的烙印。
       沂蒙人民所表现的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全国抗战的代表,所形成的抗战文化作品也是层出不穷。比如,电影《苦菜花》中所描写的就是英雄母亲冯大娘这样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如何锻炼成长成一个有高度阶级觉悟和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战士,使她懂得了对付残暴的阶级敌人,只有拿起枪杆子来进行斗争的真理。电影《红日》讲述了1946年冬,我军在孟良崮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但同时也表现了沂蒙人民与人民军队水乳交融的革命情谊。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用31000人的生命和鲜血,创立了沂蒙山根据地,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沂蒙人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推出了新中国,形成了革命战争年代“立场坚定、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基调。
       无论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沂蒙人民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全区460万人中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参加支前,当时的兵源人数与当地人口之比为8比1,即一个老百姓要养活8名士兵!沂蒙人民面对这些困难没有屈报,用昂扬奋进的精神一如既往地参军拥前,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和事迹,构成了沂蒙精神的闪光点和耀目风采。
       抗日战争和解放解放战争这两个特定的历史事件,都表现出了沂蒙人民“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也同时因为有这样的特定历史事件,也使得沂蒙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三、沂蒙精神的现实意义
       沂蒙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既有丰厚的历史意蕴,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形成渊源、基本内容和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源远流长、世代相传的齐鲁传统文化,和山东人民自强不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民风,赋予沂蒙精神独有的特质。
       在战争年代,共产党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斗争给予沂蒙精神成长的土壤:在改革年代,又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不怕艰苦勇于创新,尊重自然科学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沂蒙精神的特质就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讲的是党政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些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都有区别又有联系。井冈山精神的特质在于星火燎原、敢于斗争,延安精神重在艰苦创业、为民服务,西柏坡精神突出两个务必。共产党爱民为民,所以群众才能“爱党爱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党群关系就是血肉相连。因此,沂蒙精神具有沂蒙山这一地方的地域特色。
       从实践意义来看,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中国梦,两个强有力的抓手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改进党的作风。改进党的作风,践行群众路线,最迫切要解决的就是脱离群众的问题。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是沂蒙精神蕴涵的最深刻内容,也是群众路线要实现的目标。伟大的精神发源于伟大的运动。在革命战争年代,万众一心跟共产党走,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积极奉献,建构了党政军民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就是沂蒙精神的精髓所在,沂蒙精神就是沂蒙魂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才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各个时期的斗争中都有惊人的表现,逐步形成沂蒙精神,并凸显其巨大的精神推动力。
       沂蒙精神在第一次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萌发,基本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成熟。新中国建立之后,沂蒙精神得到继承和发扬,特别是改革开放更是为沂蒙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沂蒙精神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的精神支柱,立身之本。传统文化的熏陶铸就了沂蒙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尽剥削压迫的历史锤炼了沂蒙人敢闯敢干的倔强性格,长期的贫穷落后的境况酝酿了沂蒙人创新进取的强烈欲望,党的培育是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沂蒙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党的威望,增强全党全民的凝聚力,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有利于反腐倡廉,有利于社会安定。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哲学,也是生活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工作路线,更是工作方法。因此,坚持群众路线应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也是永不放弃的法宝。
       沂蒙精神就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实践哲学。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哲学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党群众路线也是党组织对党员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融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广泛实践中。
       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苦奋斗中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创业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是长期积累不断升华、最终成熟的群体意识和思想结晶,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其历史渊源和理论渊源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也必须在这历程中逐渐营造和发展。因此,沂蒙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体系。
       沂蒙精神的价值目标是保家卫国和富民强国,基本特征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但其终极目标和价值指向仍是一种家国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实现保家卫国和富民强国,既要考虑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也要考虑到家庭利益、个人利益。
       我们现在学习和探讨沂蒙精神,就是要对沂蒙精神有个全面的认识,全面把握沂蒙精神的核心本质。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既有它的历史渊源又有它现实的社会基础,在过去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也一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于长期以来受封建剥削和外来势力的压迫,再加上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而献出了几乎全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经济基础因而极端薄弱,发展经济遇到了特殊的困难。正是这种艰难困苦磨砺了沂蒙人民,锻炼了沂蒙人民,培育了沂蒙精神。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等一批先进集体,使临沂成为当时的农业先进地区;进入八十年代,又涌现出了宁家沟、九间棚等批顽强创业的先进集体;九十年代刘家团林村、郭圪墩村等一大批小康村脱颖而出,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领头雁。这一切都表明,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着伟大的中国复兴事业,其意义是中华民族又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能否夺取这场革命胜利,关键在于全国人民是否能够像沂蒙人民一样具有艰苦创业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保持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沂蒙人民将艰苦创业寓于改革开放之中,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创造出许多令人称赞的奇迹,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至人们把诚实能干作为沂蒙人的代名词,这是对沂蒙精神的肯定,也是对沂蒙人民当之无愧的赞誉。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最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但我们还要认清我们的国情还是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这个现实,还必须埋头苦干团结一致,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革命精神,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四、沂蒙精神的发展趋势
       沂蒙精神有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基础,必然也有它未来的发展走向。“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八个词组,是对沂蒙精神的高度概括,在现时代和未来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发生重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它也要不断发展变化。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沂蒙精神需要赋予新的内涵。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在过去历史的长河中,沂蒙人民就是靠着这种精神与天斗与地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改革开放时期更使沂蒙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社会文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现代社会来说,与过去的历史条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今后也必然成为沂蒙精神的内在动力。因此,沂蒙精神需要在新时代赋予新的精神内涵,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走的更快,走的更远。事实上,在近些年的实践及发展中,沂蒙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作斗争中,已经取得和正在取得伟大的成果,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区,每年接待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几十万人,既美化了环境又发挥了老区的教育基地作用,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发展方向。
       其次,从影响面上来说,沂蒙精神需要向外扩展。沂蒙精神既具有历史的内涵和时代的成就,也非常符合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理论的要求,沂蒙精神虽然是沂蒙地区人民群众在战天斗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结晶,但对于全国人民都具有非常好的推广价值和意义。多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大沂蒙精神的宣传,不断开展弘扬和宣传沂蒙精神活动,特别是在北京举办的沂蒙精神大型展览,轰动京城,感动中国。展览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各界群众的热情参与,使沂蒙精神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认同,并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道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树起了一块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政治品牌,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大临沂、新临沂的形象,打造了一张临沂走向全国的城市名片。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如果能把展览会推向更多的省市进行,与各省市的组织宣传等部门一起举办沂蒙精神巡回展,让沂蒙精神走向全国,将会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
       三是从效果上来说,沂蒙精神应当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追求。沂蒙精神是沂蒙文化的魂魄,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沂蒙精神更多体现了党群关系、政群关系、军群关系、群群关系。当前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每名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指示要求,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沂蒙地区党组织长期宣传依靠群众,组织带领群众共同创造的沂蒙精神,是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成功典范。因此,我们要从学习的实效性上提高对沂蒙精神的认识,要兴于学,打牢弘扬沂蒙精神、践行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立于行,树立弘扬沂蒙精神、践行群众路线的良好形象;成于制,推进弘扬沂蒙精神、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创新。
       总之,沂蒙精神不但深刻体现了沂蒙人民的精神风貌,更体现着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中国革命精神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在推进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推进建设中华民族复兴事业中,必须努力发扬沂蒙精神,使其发挥出巨大的价值引领作用。

 

(作者高永诚未经作者与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关键字:党性教育、沂蒙党性教育、临沂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党性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基地、干部教育课程、红色教育、红色教育培训、沂蒙红色教育、临沂红色教育、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教育、国企党建、国企培训、机关党建、红色培训、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遵义干部学院、党校、临沂市委党校、人大培训、政协培训、统战培训、公安培训、检察院培训、法院培训、工会培训、统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