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嫂精神的几点思考(岳思平)

发表时间:2019-09-10 08:50阅读次数: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观看现代京剧《红嫂》50周年,也是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红嫂是鲁中沂蒙妇女在抗战烽火中的英雄群体形象,红嫂精神是中国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沂蒙红嫂群体形象是抗战时期共产党军民鱼水关系民拥军的光辉典范
     每当唱起“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这样优美动听的旋律,就会想起沂蒙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救护伤员的故事。沂蒙红嫂明德英,是山东省沂南县岸堤村人,一名哑巴。她嫁到横河村后,生活非常艰难,与丈夫李开田给别人看坟地,住在坟边的一个小草屋里。1941年冬,日伪军集中5万余人对鲁中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寻歼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115师、山东纵队指挥机关与主力部队。当时,一名姓徐的八路军战士炊事员,在突围过程中受伤,穿梭在坟地中。正在怀抱一周岁婴儿的明德英看到后,主动迎上去,机智地让伤员藏在草屋里,若无其事地躲过鬼子搜查,并羞涩地用乳汁抢救了流血过多、处于昏迷状态的这名伤员。接着,把家里仅有的两只母鸡杀掉,为这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补养身体。后来又救了一位13岁的小八路战士。新中国成立后,明德英夫妇又先后送儿、女、侄儿和孙子4位亲人参加了解放军,继续谱写军民鱼水情的新篇章。
     明德英是沂蒙紅嫂的突出代表,沂蒙红嫂是抗战时期沂蒙妇女热爱人民军队的群体形象。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在鲁中沂蒙抗日根据地不胜枚举。如用乳汁哺育八路军子弟后代的尹德美,誓死保存机密文件的王换于,扮成乞丐进入鬼子炮楼探听情报的孙玉兰,因未婚夫在前线抱着大公鸡拜天地的李风兰,立誓谁第一个报名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等。
     “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有一位被称为“革命母亲”的王步荣,34岁时,丈夫去世,家有四儿一女,第二个儿子牺牲后,先后让第三、第四个儿子、女儿和长子全部参加八路军,送上抗日前线。在八年全国抗战期间,在具有总人口420万的沂蒙山区,参军20万,支前1052万人次。后来陈毅元帅谈到解放战争支前情况时说:“我陈毅就是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东人民对我们的支援”,这不仅是指解放战争胜利,而且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包括沂蒙地区在内的山东人民群众拥军的真实写照。
     沂蒙红嫂的出现,是抗战时期军民鱼水情民拥军的一个缩影。同时,涌现了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个人与集体。戎冠秀,是河北省平山县观音堂乡妇救会委员和下盘松村妇救会主任,共产党员。她积极组织妇女生产,交公粮、做军鞋,冒着生命危险在家里救治和掩护伤员,有时把伤病员背到山洞里。为了给伤员包扎,她就撕下女儿棉袄的棉絮。还带头送自己的家人参军。1941年,首先为丈夫报名,政府考虑其丈夫已50岁,年龄偏大,没有同意。接着,又送3个儿子参军。其三儿李兰金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1944年2月,戎冠秀被晋察冀军区授予拥军模范。李杏阁,河北省安平县报子营村人,被八路军冀中军区授予“冀中子弟兵的母亲”,先后掩护和护理了73名伤员。当时流传着一首赞美她的歌谣:李大娘好心肠,爱护子弟美名扬。她待伤员似亲儿,伤员称她像亲娘。
     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军民鱼水情”更是经典之作,久唱不衰。其中,郭建光的原型之一夏光,湖南人。1939年9月,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5路参谋长夏光等30多名伤病员,在常熟沙家浜阳澄湖休养,受到阿庆嫂的精心照料。阿庆嫂的原型有八位,其中一位活到93岁,2003年去世,生前住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的泗泾村,其家就是当时新四军的联络站。
     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党群关系、军政、军民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许许多多的个人和集体的英模事迹被创作成歌曲,编成戏剧,搬上银幕,传诵至今。大家耳熟能详的反映军民关系的歌曲代表作、选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军队和老百姓》,就是抗战时期创作的。其中,唱道:“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哎海咱们是一家人,打鬼子保家乡,咱们要一条心,——才能打得羸哪,——咱们要团结紧哪,才能闹翻身!”如著名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唱道:“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小嘎子空手了缴了鬼子的三八枪,二小放牛郎让鬼子也受骗上当,地道战呐地雷战还有游击战,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流行的“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正是军民鱼水关系血浓于水的生动体现。兵民是胜利之本,军民鱼水情,是抗战时期最华丽的乐章。
     二、红嫂精神诞生地鲁中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曾是山东敌后抗战指挥中枢的战略依托
     鲁中地区,地处山东腹地,位于胶济铁路西段以南,津浦铁路济南至兖州段以东,兖(州)临(沂)公路以北,台(儿庄)潍(县)公路和沂河以西地区,沂山、蒙山和泰山连绵起伏,地势险要,向西、向北分别可控制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93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致信山东省委,强调要创建以鲁中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提出:“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重心。”
     1937年10月至1942年12月,鲁中区相继是中共山东省委、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15师、山东军区领率机关所在地。1940年8月,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个省级抗日政权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在此成立。在全国抗战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凭借沂蒙山区的鲁中抗日根据地成为山东敌后抗战的军事、政治中心和指挥中枢的战略依托。
     在此期间,以黎玉为书记的中共山东省委和郭洪洪涛为书记的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继1937年7月中旬领导冀鲁边起义后,至1938年6月,领导了鲁西北起义、天福山起义、黑铁山起义、鲁东起义、徂徕山起义、泰(安)西起义、鲁东南起义、鲁南起义和(微山)湖西起义等共十大起义,解放了邹平、蓬莱、福山和乐陵等15座县城,部队发展到4万余人。
     1938年12月,山东各地起义武装除冀鲁边和鲁西北两地抗日起义武装外,统一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政治委员黎玉,辖10个支队和2个团,共2.45万人,另有地方部队1万余人。山东纵队已成为一个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较大规模的游击兵团。对此,中共中央军委于1939年12月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山东工作在同志们艰苦创造中,已获得巨大的成绩,没有八路军和没有足够数量的具有军队经验的干部帮助条件下,地方党已经单独创造出较有战斗力走向正规化的军队,它将成为坚持山东抗战的主力军。“同时,创建了辖有鲁中、鲁东南、清河、胶东、鲁南、湖西和泰西等地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在5年多的时间里,包括前身山东纵队的山东军区共与敌作战6500余次,歼灭日伪军10万余人,部队发展到6万余人,并为第115师和新四军共输送了4万余人。
     1938年6月至1939年3月,八路军第115师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主力梯次挺进山东后,与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并不断传授红军光荣传统、八路军部队优良作风和作战经验,先后选派300余名军政素质较高的骨干和一批战斗力较强的连队,为扩大、巩固山东纵队和坚持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骨干作用。1939年8月至1941年1月,以徐向前为司令员、朱瑞为政治委员的第1纵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43年3月,第115师与由原山东纵队改称的山东军区组建为新的山东军区后,完全实现了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与此同时,第115师主力也屡次抽调部队,支援八路军兄弟部队和和新四军。
     由此不难看出,第115师和山东纵队在坚持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为八路军兄弟部队和新四军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为推动整个华北、华中抗战是具有突出建树的。其中,鲁中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依托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三、红嫂精神凸现中国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誓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成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红嫂精神以“爱国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为精髓,与伟大的抗战精神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因而高度地契合在一起,同样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生命力,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红嫂精神发源地鲁中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军民,将这两种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沂蒙红色这片热士上得到了深遂地解读和突出地展示。
     1942年,是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一年,被称为黎明前的黑暗。鲁中抗日根据地,仍是敌人进攻的重点地区。日军又调动5万兵力,共持续137天,仅2000至8000余人的“扫荡”就达9次。鲁中军民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活动在鲁中地区的山东军区特务营6名战士在对崮峪全部跳崖牺牲,以使整个战斗赢得歼敌600余人的战绩。鲁中军区第2团副团长王凤麟率30余名伤病员和家属,坚守马鞍山两日,共27人壮烈殉国。其中,副团长王凤麟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益都县参议长冯旭臣和儿媳、女儿和3个孙女计6人牺牲。他们打退了日伪军1000余人的多次冲锋,歼敌200余人。经过这一次次的血与火的战斗洗礼,鲁中军区部队和人民始终像泰山的青松一样,仍然屹立在鲁中抗日根据地。
     据现在党史、军史界的一些权威的史书,一般地称由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和太行军区、冀南军区相继于1943年7月30日至8月26日发起的卫(河)南、林(县)南战役,首先进行攻势作战,开始局部反攻,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说法需要修正。实际上,1943年7月5日至8月上旬,鲁中军区与滨海、胶东军区各一部,在鲁南、清河军区的配合下,对伪军张步云、厉文礼和吴化文部,发起的抢占鲁山和诸(城)日(照)莒(县)战役,早于卫南、林南战役20余天。这是山东军区主动举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基本上控制了沂山山区、莒山山区和鲁山山区一部,并打通了与胶东区的联系,从而大大改善了八路军在山东的对敌斗争形势。应该说,鲁中军区和滨海军区等部进行的这次战役,与卫(河)南、林(县)南战役,共同揭开了全国抗战战略反攻的序幕,这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
     全国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进行的战略反攻,包括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两个阶段。八路军鲁中军区,在山东军区统一组织指挥下,乘日军兵力不足,顾此失彼的有利时机,以集中适当兵力作战与分散、群众性游击战争相结合,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相结合,连续发动以攻歼大股伪军和拔除深入抗日根据地的日伪军据点为主要目标的正式局部反攻,发起了1944年春、夏、秋、冬4季攻势作战和1945年春季、夏季攻势作战。人民军队全面反攻开始后,鲁中军区部队作为山东军区部队5路大军中的第1路大军,自8月19日至31日,先后解放了临朐、博山、益都、淄川、丘章、周村、新泰,歼灭日伪军5000余人,切断了胶济铁路西段,打通了鲁中与渤海两区的联系,从东和南两个方向逼近济南,为夺取山东进而全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综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红嫂精神发源地鲁中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奏响了一曲曲进发爱国主义精神的凯歌,进而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作者系 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军史所抗战组长、研究员 未经作者与本站同意不得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