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沂蒙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徐东升)

发表时间:2019-04-14 08:02阅读次数:
        2013年11月24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临沂考察指导工作。他强调,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发扬光大。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央领导人的关怀和培育,为我们弘扬沂蒙精神指明了方向,使沂蒙精神薪火传承、不断得到弘扬光大。沂蒙精神已显示了强大、久远的生命力,成为激励沂蒙人民、山东人民,乃至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力量。
        一、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真正让沂蒙精神转化为鼓舞人民群众的动力,必须首先从党员做起,从现在做起,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每位共产党员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率先垂范。
        沂蒙精神形成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育下,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影响带动下,沂蒙人民谱写了一曲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凯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站到了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斗争的最前列。党在沂蒙地区创建了鲁中、鲁南滨海等革命根据地,推行了一系列符合抗日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政策,领导人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反奸诉苦和减租、减息、增资运动,废除各种苛捐杂税,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据鲁中、滨海等地不完全统计,仅1942年,减租户达18000户,减租土地3万亩,大大改善了群众生活。得道者多助,我党我军一系列政策深得群众拥护,翻身农民从切身利益中深刻体会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跟着共产党就有好日子,从而坚定了紧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凝聚出爱党爱军这一沂蒙精神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同样是带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中流砥柱。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加坤几十年如一日带领群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小康示范村。
        沂蒙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其内涵代表了党的先进性要求,反映了党群、干群、军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和密切关系,是新形势下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首先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基础上的,她不仅体现了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核心内容,而目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基石。在当前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树立和学习弘扬沂蒙精神的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对于教育和引导全党同志、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成为我们学习和弘扬沂蒙精神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弘扬沂蒙精神的先进经验,树立和学习弘扬沂蒙精神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革命战争年代。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革命斗争中,沂蒙人民的传统美德和善良品行和火热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生死,共换难,孕育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涌现出了闻名全国的用乳计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但却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弃了家园,生活跌到了贫困线以下....他们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的与时俱进。沂蒙山区临沭县郑山乡丰岭村,有个叫王保科的共产党员,1944年入党,1945年告别结婚13天的妻子参加八路军。打过日本鬼子,打过国民党反动派,一直到后来的抗美援朝,他都是冲锋陷阵的勇士,参加过近百次战斗,七次立功,四次负伤,立过特等功、一等功,还当过甲级战斗英雄。1955年,已经是连长的王保科,为了改变家乡的穷困米面貌,主动申请回乡务农。回到家乡的第二天,他就把军功章塞在箱底,拿出了当年在战场上的勇气,与乡亲们一道投入到治理家乡穷困面貌的战斗中。在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当过农业社长、大队长,为家乡的建设呕心沥血,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家乡人民赢得了荣誉。要不是乡村整党时重新填写党员登记表,王保科这个战争年代的大功臣仍将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面对已取得的成就及党和国家所给子的荣誉,沂蒙人民把奋斗的目标定得更高更远。在荣誉面前沂蒙人民表现出了真正的无私。
        从被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厉家寨以及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等典型,到新时期艰苦创业典型九间棚村,都如实记录了沂蒙人民集中群众智慧、发展文化内生力的历史足迹。
        自1984年秋,刘加坤带领全村九名共产党员和群众,靠着“不怕吃苦、吃亏、吃气”的奉献精神,自力更生,架电、修路、引水、植树,实现了高山水利化,山涧变通途,彻底改变了贫困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奔上了小康路,铸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艰苦创业的新典型。2005年,九间棚村人均收入6600元,比当地农民人均收入高出3000多元。“对自己,就是要严!”几十年来,刘加坤始终按照党员标准和干部职责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心为民,不贪不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当村干部三十多年,经手的资金成千上万,但他从没贪占公款,1997年他到北京上学时还欠着5万多元的债务,相反还把自己应得的报酬奖金等,捐献给村集体和困难户。他创办的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没动用村集体一分钱,但却主动拿出10%的纯利润回报村集体,5年来共向村里贡献了40多万元资金用于集体公益事业。
        近年来又涌现出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王廷江、全国优秀计生干部王金发、全国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突出代表孙永胜、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刘丽芳等先进典型和英模人物。
        这些典型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实践和弘扬沂蒙精神的突出成效,通过对这些先进典型的学习,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挖掘他们的感人事迹,更深的层次上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更生动形象地弘扬沂蒙精神,能够有效地扩大弘扬沂蒙精神的社会效果,在全社会营造学先进、赶先进,敢于拼搏、开拓奋进的良好氛围。学习和推广各类典型,大力总结、推广、表彰各类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弘扬沂蒙精神具体化,用活生生的实例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更加深入人心。
        三、进一步加强对沂蒙精神的研究和宣传
        沂蒙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科界的高度关注。1989年12月12日在临沂大众报发表了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沂蒙精神”这一概念。1990年2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同志来临沂调研,在听取了临沂地委书记的汇报之后,对沂蒙精神作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2年7月28日,江泽民同志到临沂视察,欣然写下了“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的题词。2002年1月,胡锦涛同志到临沂视察,对弘扬沂蒙精神又进步给予充分肯定。指出:临沂几任领导班子坚持把发扬革命传统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沂蒙精神,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种精神的弘扬,除了靠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还要靠广大理论研究者的深入研究和媒体工作者的大力宣传。山东社科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研究弘扬沂蒙精神这一课题,多次组织社科工作者深入临沂,推进沂蒙精神的研究。期间召开了四次涉及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型理论研讨会。为了深入、持久和系统地研究沂蒙精神,2004年7月成立了山东省沂蒙精神研究会,该研究会是由省委宣传部、省社联、中共临沂市委发起成立的,是专门研究沂蒙精神的学术性社团组织,主要任务是在省委宣传部、省社联的指导下,积极争取国内、省内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的广泛参与,制定沂蒙精神研究的规划,通过举办研讨会、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会等形式,进一步打造沂蒙精神这一政治品牌,更好地提升沂蒙精神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
        目前,沂蒙精神的研究已由地域性研究拓展到全国性研究,沂蒙大地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全国革命老区树起了一面旗帜,成为利用政治品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沂蒙精神的研究已经引起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军政研究、经济研究、文化研究、教育科研、新闻和文艺等部门的重视、参与,形成了多学科、多侧面、多层次的研究格局,使研究不断向纵深开拓,向广度进军,推动沂蒙精神向实践的转化。
        沂蒙精神这科学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理论的先进性在于它的时代性,任何一种理论要保持长盛不衰,就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汲取时代的精华,沂蒙精神就是这样,它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发展于和平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升华,始终以其与时俱进的特殊品格,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沂蒙精神得以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我们要通过不间断的深入研究、探讨、挖掘和大力宣传、弘扬,使沂蒙精神成为一块光照千秋的政治品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自觉地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沂蒙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要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创作了大量革命歌曲,在部队和群众中演出、传唱,用文艺的形式宣传革命真理,教育、激励部队战士和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在沂蒙山区诞生并广为流传的《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这两首歌曲影响巨大,一直传唱至今,影响了几代人。新中国成立后,以沂蒙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史为素材,拍摄了《南征北战》、《红日》、《车轮滚滚》、《铁道游击队》、《红嫂》等电影,拍摄了《罗荣恒》、《孟良崮》、《铁道游击队》等电视剧,创作演出了舞剧《沂蒙颂》、《红云岗》,推出了《沂蒙丰碑》、《沂蒙颂歌》、《蒙山沂水》等舞台演出剧,创作产生了一大批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作品。要通过对这些文艺作品的宣传,更好地弘扬和宣传沂蒙精神,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干部、群众及少年学生牢记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以沂蒙革命根据地为主要活动区域创造出来的,但沂蒙精神没有地域和人群的局限,它是在党培育下,山东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成果。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沂蒙精神的影响早已超出了诞生地范围,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使其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
        要使弘扬沂蒙精神活动真正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还必须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千百万群众加入到这一活动之中。要通过新闻宣传和各种舆论工具,通过报告会、演唱会、演讲会、电影、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沂蒙精神的基本内容,宣传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意义,把沂蒙精神传播到千家万户,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思想中,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动中,形成弘扬沂蒙精神的浓烈氛围。要把弘扬沂蒙精神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沂蒙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弘扬沂蒙精神是我们今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应有的题中之义,要将弘扬沂蒙精神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群众性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结合起来,用沂蒙精神教育广大的干部和群众。
        四、着力开发沂蒙红色旅游,将沂蒙精神的弘扬和经济的发展统起来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旅游,实现学习革命历史和知识、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沂蒙地区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被旅游专家誉为“两战圣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和宣传沂蒙精神的重要手段,是把沂蒙精神向全国乃至世界宣传的有效途径。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大青山战役等都发生在这里,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战斗过。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长达12年间,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中共华东分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
        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加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重大部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挖掘、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开展红色旅游,将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观光旅游之中既有利于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有利于把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纲要》规划了沪浙、湘赣闽、左右江、黔北、黔西、雪山草地、陕甘宁、东北、鲁苏皖、大别山、太行山、川陕渝、京津冀等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组织规划了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列:孟良崮战役遗址、华东革命烈土陵园被列入全国重点建设的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中。
        2004年7月,为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开发和利用好沂蒙精神教育资源,临沂市开辟红色旅游线,率先启动了红色旅游,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八路军第115题司令部旧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孟良崮战役遗址、新四军军部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旧址、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大众日报社旧址、新华社山东分社纪念地、山东新华书店旧址、山东画报社旧址、渊子崖村民自卫战遗址、苍山暴动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山小调》诞生纪念地、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抗大一分校旧址、山东“战工会”成立纪念地等60余处红色旅游景点,开辟为红色旅游专线。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是红色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相结合的结晶。依托沂蒙地区丰富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沂蒙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的可行方法,更是把沂蒙精神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举措。
        五、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让沂蒙精神在青少年中薪火相传
        2008年4月6日至8日,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到临沂市调查研究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姜异康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和现实紧迫工作抓实抓好。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使沂蒙精神一代一代发扬光大。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把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努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沂蒙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是革命教育的生动课堂。沂蒙老区是沂蒙精神的摇篮,同时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课堂,这里先后建成了沂蒙革命历史纪念馆,修缮了新四军军部旧址、山东省政府旧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建立了49处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其中,华东革命烈土陵园和山东省政府成立旧址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辟了两条全国重点红色旅游线路,其中,华东革命烈土陵园、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被列为全国100处重点红色旅游景点。临沂市委、市政府还于2006年7月对沂蒙精神晋京展进行了复展,建立起沂蒙精神展览馆,进一步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内容。这些爱国主义和沂蒙精神教育基地,通过图片陈列、实物展示、影视播放、文字讲解等多种形式,真实记录了过去革命斗争的历史,生动展现了革命军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把伟大的沂蒙精神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出来,使人们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得到强烈的精神震撼,获取深刻的精神启迪,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经,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作者系临沂大学徐东升,未经作者与本网站允许禁止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