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关系之三维解读(林美卿 侯爱萍)

发表时间:2019-04-02 08:22阅读次数:
        沂蒙精神就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其最突出的特质便是人民性、群众性。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两者之间良性互动交集融合。本文试从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的长、宽、厚三个维度来探讨两者关系。
        一、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关系之终生性
        此指其关系的长度,即两者自始至终地高度契合在一起。党的群众路线和沂蒙精神是在长期革合建设、改革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形成、发展、成熟起来的。党的群众路线是催发沂蒙精神的重要理论和动力源泉,沂蒙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例证,是中国共产党和山东军民之间共同培育的精神硕果。践行群众路线,弘扬沂蒙精神,呈现出历史、现实、未来交互作用且高度一致的趋势特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初步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1930年5月他提出了“必须时时注意到群众中做调查研究,才能在群众的斗争中产生共产党正确面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的重要思想,这蕴含着”从群众中来”的思想要素。
        抗日战争时期是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成熟时期。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是群众路线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政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还说:“总之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6年八大党章第一次写入了“群众路线”的概念,要求“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群众路线进一步既括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87年党的十三大党章中又加了一句“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了我党关于群众路线的完整表述。
        边实践边提炼出来的群众路线思想为沂蒙精神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沂蒙精神的形成则又具体力证了群众路线。
        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的最早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就是沂蒙人。沂蒙山区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党的组织,领导了闻名全国的日照、沂水、苍山等暴动,打出了工农红军游击队的旗帜。沂蒙抗日根据地是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创建的,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在沂蒙地区先后创建了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沂蒙成为我党华东和山东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当时420万人口的沂蒙老区中,有21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多人牺牲,出现了数不清的随军征战的支前模范,涌现出了乳汁救伤员、抚养革命后代、送儿、送郎人伍、抢架“火线桥”等诸如红嫂、沂蒙六姐妹的女性英雄群体,呈现出了“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的感人场面。可以说,正是真正贯彻落实了党的群众路线,山东的党政军和沂蒙人民形成了鱼水之情、血肉联系,才保证了革命走向成功胜利,沂蒙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中也得以逐渐锻造形成。“我陈毅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以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陈毅元帅的这番话,是对沂蒙精神的生动注解。
        沂蒙精神发展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面对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现实和自然条件,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建设家园。在1960年前后,沂蒙人民按照国家规划,靠肩挑人抬手推的原始劳作方式开展“大会战”,在沂蒙山区建起了44座大中型水库和上千座小型水库,40多万库区移民为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28万亩肥田沃土。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为国分忧,默默奉献。整个沂蒙山区成为1960年代全国农业的先进地区之一,涌现出王家坊前、高家柳沟、莒县爱国村、莒南县厉家寨等先进集体。毛泽东同志曾批示称赞道“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可以说,建设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又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空前迸发,沂蒙精神是当时全国人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典型体现。
        沂蒙精神成熟于改革开放中。沂蒙人民积极支持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精神,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又涌现出临沂市罗庄镇、平邑县九间棚村等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一大批新典型。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沂蒙山区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004年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经济总量过千亿和人均GDP过万元。可以说,改革开放时期是沂蒙地区的党员与领导干部引导、示范、帮助和带动沂蒙人民共同谱写出时代新篇章,是群众路线的进步深入,推动着沂蒙精神走向成熟。
        得民心者得天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基本观点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沂蒙精神的发展史与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史高度契合,沂蒙精神就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功典型。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人民军队保护人民利益的舍生忘死,基层党组织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的扎实工作,这些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今天我们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继续积极践行群众路线,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因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如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沂蒙时强调:“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二、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关系之宽生性
        此指其关系的全方位,即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的关系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改革开放年代,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等方面,沂蒙山区的群众从我党为群众谋取各方面切实利益的诸多实践活动中真心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党领导的军队才是人民自己的亲人,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从而坚定跟党走及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能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落实好了党的群众路线,时刻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视群众为革命主体,形成了根据地军民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
        首先最主要的体现是以减租减息为切入点,保证群众生活和群众利益发动教育组织群众。1941年至1942年,日军对山东根据地发动万人以上的大“扫荡”就达九次之多。在日军威胁利诱下,驻沂蒙的国民党军队配合日军向中共进攻,国民党顽固派也连续制造事变屠杀抗战军民。沂蒙抗日根据地的面积急剧缩小,人口减少,军需民食极为困难。我们党决定开展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群众运动以应对之。1942年春被党派到沂蒙检查调研的刘少奇首先作了《群众运动问题》的专题报告,他指出:“脱离群众是共产党员最危险、最严重、最应该受到责罚的事情。无论哪一个党员,也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应当十分注意做群众工作,如果忘记了这一条,他虽还在党籍,而实质已不是个共产党员了。”刘少奇强调:群众是党的母亲,党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脱离了大地一样,必然失败。群众是最讲究实际的,如果不能给予群众相应的物质利益,让群众看到革命的希望和民主政权的先进性,群众怎么可能死心塌地的跟随呢。因此,要想发动群众,解决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疾苦,真正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才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
        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山东日根据地总计有50%-80%的村庄进行了减租减息和增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减租地583729亩,减租粮20684706斤,减钱租8213292元,要回地6739亩;减息粮11372613斤,减息款3667075元,要回地10289亩;增资粮14495413斤,增资现款3777973元。
其次我们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拥政爱民活动,为抗战胜利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政治条件。1943年10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开荒种地,帮助群众耕种、收藏的大生产运动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自1944年1月到1945年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共开荒和扩大耕地70余万亩。1945年根据地粮食增产6亿多斤,棉花种植面积发展到151.3万余亩,棉花产量达32.8万余担。八路军各部队每年都组织开展反掠夺斗争,保护群众夏收秋收,还充分利用战斗间隙,帮助群众兴修水利、耕种收割。敌人“扫荡”时,则冲到前面,用鲜血和生命保护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我党坚持群众路线,团结最广大群众抗日救国,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赞成。
        此外,我们党在沂蒙山区大力开展根据地文化建设。在发展抗日小学、正规小学的同时,还面向农民、妇女开展了以冬学(夜校)、识字班(午校)常年民校为主要形式的新文化普及运动,出现了“村村办学,户户读书,抗日救国,人人争先”的新气象。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滨海建国学院等若干所高等院校在此创建,培养了大批革命和建设急需的人才。为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指导革命战争,引导正确舆论,还创办了《大众日报》、《山东民主导报》、《群众文化》等许多报纸和刊物,成立了一批战士剧社、文工团、歌剧团等红色文艺团体,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临沂市在政、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以证明,群众路线是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九间棚村的村民们在党支部书记刘嘉坤的带领下,自力更生,实现了高山水利化、山涧变通途,成为全国山村艰苦奋斗、快速发展的一面旗帜。在“大美临沂”建设中,体现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时代党群关系,沂蒙人民再次展现出顾全大局、甘于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2008年临沂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为中国城市竞争力第五位的城市,随后又连续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三连冠”的全国双拥模范城,2012年以地级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临沂批发城位居全国综合批发市场第二位,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中国物流之都”之美誉。当下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利益矛盾的突出时期,更需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的智慧,凝聚民心力量。
        三、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关系之融生性 
        此指其关系的厚度,即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的关系深层次地融入到生活,浸润到先进文化中。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归属于红色文化。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是文化的精华、民族的灵魂、人性的根本,是社会与历史发展的活力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意志和民族传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最新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奋斗中,丰富发展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者与弘扬者。
        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具体体现和升华,是动员和凝聚革命力量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强大精神力量。沂蒙人民坚信党的领导、热爱人民军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政治信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意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沂蒙大地上开出的精神奇葩。沂蒙精神是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我党我军的革命文化、创新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形成,归属于我们党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国梦需要弘扬红色精神和先进文化。
        当前,不同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发展,我们需要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党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先进文化精神信仰发挥巨大作用。在新时期,无论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还是弘扬沂蒙精神,都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做到充分挖掘沂蒙精神和群众路线的优秀资源,汲取二者强大的正能量,获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还要不断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赋予群众路线和沂蒙精神以新的内涵,推进他们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互融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继续弘扬沂蒙精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助推早日实现中国梦。
 
(作者系林美卿 、侯爱萍,未经本人与本网站允许不准转载)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