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经西 王克群:永恒的财富——沂蒙精神的当下解读

发表时间:2018-09-12 21:04阅读次数:

    纵观古今,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政治集团,为了生存和发展无不珍视和秉承某种历史传统。这就是儒家所谓的“道统”。中国共产党人也有自己的“道统”,即信奉历史唯物主义,视人民群众为历史发展的动力,以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浴血奋战中凝结成的沂蒙精神,正是这种“道统”的生动体现。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党在十八大后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各行各业深入开展,此时此刻,回顾和解读沂蒙精神,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

  一、沂蒙精神是党在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生动教材

  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具有相同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但在革命精神谱系中,它又具有自己的精神特质,那就是鲜明的人民性。其他精神都是在党中央的中心培育形成的,无不打上领导集团和革命领袖的烙印,而沂蒙精神显示的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价值,其核心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情怀。陈毅元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后人把沂蒙精神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

  “爱党爱军”:这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是沂蒙人民政治本色的根本体现。

  “开拓奋进”:这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自由解放、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

  “艰苦创业”:这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无私奉献”: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概括了沂蒙人民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

  沂蒙精神的产生、发展历程充分说明,我们党只有坚持群众路线,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在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生动教材。

  沂蒙精神显示了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人民群众。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判断一个政党先进与否的重要尺度。在实践中能不能做到始终相信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则决定着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沂蒙精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艰难的革命岁月中,沂蒙人民之所以会倾其所有甚至牺牲自己,拥护党的领导,支援人民军队,支援革命战争,从根本上讲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结果。沂蒙人民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推出了新中国。历史告诉每一个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广泛、最牢固、最深厚的工作基础和力量源泉,夺取战争胜利、获得执政地位,离不开人民群众;巩固执政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人民群众。

  沂蒙精神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宗旨和神圣使命。这一崇高的历史担当和高度的政治自觉,决定我们党和军队必须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而奋斗。也正是在沂蒙人民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危难时刻,党和人民军队来到蒙山沂水,出生入死、喋血苦战,用生命和鲜血守护着老百姓的家园,人民群众有了生存权;在党的领导下,沂蒙老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实行民主选举,人民群众实现了政治上的翻身解放;实现减租减息,进行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实现了经济上的翻身解放;开办文化夜校,组织农民学习文化,人民群众实现了文化上的翻身解放。这些丰富具体的为民爱民实践,使人民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点燃了他们爱党爱军的极大热情,坚定了他们义无反顾跟党走的决心,为沂蒙精神的生成筑牢了根本基础。

  沂蒙精神体现了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要抓铁留痕,踏石留印。再好的理论和理想没有踏踏实实的工作,都是空话。当年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党的群众路线得以很好地贯彻执行,也是党求真务实,踏实工作的结果。一是关注民生,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通过各级组织,帮助群众恢复生产,军民共度难关。在群众心目中,共产党同横征暴敛的国民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对群众做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群众的革命觉悟不会自发产生,沂蒙精神形成,也是我党宣传教育的结果。共产党在沂蒙根据地创造了很多适合群众口味的宣传教育形式。通过广泛开办的“识字班”,不但教育群众学文化,同时也学习党的政策,学习为什么抗日,为什么革命的道理。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沂蒙山小调》、《小放牛》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三是建立了各种不同方面的群众组织,成为发动群众的有效载体。农民有农救会,妇女有妇救会,儿童有儿童团。这些组织在征集军需物资,发动青年参军、民工支前、输送情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我们做群众工作,尽管内容同战争年代有很大不同,但是当年那股扎实劲头,是我们必须学习的。放的希望,进而迸发

  二、沂蒙精神是我党长期执政的宝贵镜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当年孟良崮一战,山东军民全歼国民党美械装备的王牌74师,从此国共两党攻守之势相异。共产党的胜利,国民党的失败,都应验了那句老话:“民心向背”。世变时移,共产党已经从当年领导穷人闹翻身的革命党,转变为带领人民奔小康的执政党。在执政的条件下,解读沂蒙精神,我们不仅要将其作为榜样来学习,也要将其作为一架警钟,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检讨自己,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脱离了群众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要清醒地认识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沂蒙精神体现了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的优良传统。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传统不会自然遗传,必须精心维护,不懈努力才能不断发扬光大。我们今天强调沂蒙精神,实际上蕴含着对在执政条件下,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深刻忧思。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将是复杂的、长期的。观古察今,从王朝兴衰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成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悲剧反复上演。共产党人要打破所谓“历史的周期率”,首先是精神上不能懈怠,要把战争年代形成的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传承下去。

  要常怀敬畏人民之心。习近平同志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从沂蒙精神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沂蒙人民为了翻身求解放,表现了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们把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他们倾其所有以资军需;他们跋涉万里随军支前……这是一股无坚不摧,无往不克的力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指挥孟良崮战役的陈毅元帅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食人之禄,忠人之事,作为党员干部只有努力干好本职,才能报答人民恩情于万一;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主与仆的关系要清楚,权力来源要牢记,时刻不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人民是不可亵渎的上帝。毛泽东在著名的《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把中国人民比喻为上帝。《尚书》有言:“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就是上天,人民拥护就是天命。一个党,一个政权,一旦失去民心,也就失去了人民这个“上帝”的护佑。三大优良传统之一,可谓意义深远。

  三、弘扬沂蒙精神,助力实现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弘扬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华民族精神指明了方向。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推动改革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要勇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不断赋予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历久弥新、永葆活力、世代相传,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放出灿烂光芒。

  弘扬沂蒙精神,实现沂蒙精神的历史新飞跃。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沂蒙精神虽然产生于山东,但就其历史价值和影响力来看,它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数百万优秀的沂蒙儿女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献出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沂蒙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改革创新”与沂蒙精神中的“开拓奋进”有着一致的内涵。硝烟已经散去,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在战争年代的一些具体做法或许不再适用当今时代,但是沂蒙精神的所体现的共产党人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不会改变的。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可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我们就可能因失去信仰而得软骨病。对于沂蒙精神,我们要珍爱它、不断磨砺它,不断扫除历史的浮尘,使之始终熠熠生辉,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始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完成沂蒙精神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代的嬗变,实现沂蒙精神的新飞跃。

  弘扬沂蒙精神,为民、务实、清廉。沂蒙老区人民为了祖国解放和民族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至今仍让我们深深感动。沂蒙人民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子弟兵的热爱,为了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今天重温党的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光辉历程,深切感受到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继承和发扬好沂蒙精神,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改进作风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中去。这样,人民群众就能不断地从党的群众路线中和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实践中感受到温暖和实惠,从而更加衷心地信任党、拥护党、热爱党。

  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弘扬沂蒙精神,必须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用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回报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只有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富裕作为第一追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对革命先烈、对沂蒙人民最好的回报。党员干部必须担当起所肩负的使命,对自己要求更高一层,把党性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夙兴夜寐的创业激情,转化为宵衣旰食的实际行动,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硬本领,勇于担当,做好表率,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正气推动科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弘扬沂蒙精神,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格局。如果不能建立起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让利益的天平真正向最广大的劳动群体倾斜;如果不能建立起公共资金向扩大民生倾斜的财政制度,让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果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制度,让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得到彻底扭转,就不能彻底消除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代表谁、依靠谁、为谁谋利”的疑虑,一旦社会矛盾积聚,必然引发社会动荡。所以在新形势下弘扬沂蒙精神,密切党群关系,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格局,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合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解决分配不公、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稳妥地切实加以解决。

  弘扬沂蒙精神,加强制度建设。弘扬沂蒙精神,不仅要把群众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要固化于制。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课题,抓住了制度建设,也就抓住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制度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群众工作是常态工作、长期工作,只有走上制度化、长效化的轨道,才能避免短期行为和“作秀”行为。加强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就是要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并始终坚持之、贯彻之,实现作风建设的规范化和常态化,使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要建立健全体现群众意愿的科学发展决策机制、干部作风状况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制止浪费、严格要求干部管理若干规定等制度,推进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王经西 王克群(作者单位: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