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何必曾相识”(黄如冈)

发表时间:2019-11-15 09:02阅读次数:
       一九四二年秋,日寇对我沂蒙山区进行大规模的拉网合围“扫荡”,山东省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如同志就在这次残酷的反扫荡斗争中壮烈牺牲。四十多年以来,沂蒙人民一直深深地怀念着这位可亲可敬的革命先驱。而我,作为一个三十年代就直接受过李竹如同志革命教诲的“学生”,如今虽已八十高龄,却仍然无法泯灭铭刻在心底的思念。我和李竹如同志的相识,要从我年轻时那段坎坷的经历说起。
       我是沂水县人,父亲是清光绪年间的秀才,为人正直而一生贫困。民国以后,他在沂水城开了一间很小的中药铺,赖以糊口。一九一八年,沂水城最大的封建地主“刘南宅”的刘卓堂要挂“德行匾”,许多地主商绅纷纷前来祝贺,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目睹这场闹剧,我父亲和几个颇具正义感的“清儒”,针对刘家祖宗叛明降清、充当二臣的丑事,写了一副对联送了上去。.对联的内容是:“明朝吏部,清国督府,七世箕裘永新,乃曾乃祖乃子孙,锦锦庆瓜瓞,非德何以保此,革军起义,满帅殉节,三千里关山遥越,而晋而豫而齐鲁,惶惶戒车驾,其行大可观焉”。对联送上以后,蠢笨如牛的刘卓堂不识其意,反而觉得不错,将它悬挂在显著位置,以炫耀其祖宗之“伟绩”。不料,这副对联所含讽喻之意,被刘卓堂本家的一位举人点破。刘卓堂恍然大悟,恼羞成怒,施尽千方百计,把父亲逼得逃往东北,不久,便忍气吞声殁于异乡,我家遭此惨劫之后,我也难住在家曾两次去东北谋生,饱尝了旧社会的苦难。到三十年代初,我从东北返回家乡,在本村教书,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着最低的生活。谁料三年后,即一九三四年,国民党沂水县教育局局长王澍生,却以我不是后期师范毕业,无资格教书为名,勒令停办学校。我当然不服,便和王澍生打官司,一直闹到省教育厅。当时,沂水县人徐眉生,在教育厅任督学,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为人忠厚正直。在他的支持下,我终于打赢了官司。但是经过这一阵闹腾纠纷, 我已不能回沂水继续教书,不得不暂留济南另求生计。
        在济南,我被困在一家小旅馆里。当时,像我这样一个清贫的小知识分子,要在济南谋求一个职位,谈何容易。就在我走投无路的时候,却碰到了一位姓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他口里,我听说《新亚日报》的主编李竹如,为人正直、学识渊博,颇有众望。我便找来几张《新亚日报》,仔细阅读,果然感到这张报纸是大众的喉舌,道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指出了改造社会的途径,字里行间,洋溢着战斗气息令人顿开心扉。于是,我便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以笔名“剑峰”,写了一篇题为《罪恶的深渊》的文章,寄给了《新亚日报》。文章的中心内容是揭露山东土皇帝韩复榘及其各级官僚,以修青沂公路为名,对人民百般敲诈勒索,中饱私囊的罪行。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这篇文章竟然见报了,并从而沟通了我和李竹如之间的联系。不久,他便通过那位姓牛的青年转达对我的问候,并希望能够同我面谈。我贸然前往,初次相见,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那样的平易近人,真城坦率,和蔼可亲,既不乏学者的风度,又有革命者的气派。当他听完了我们一家的悲惨遭遇后表示了极大的关切和同情,并十分恳切安慰我、 鼓励我,要我坚定信念,顽强地生活下去。我望着李竹如那真挚热烈的面孔感到十分兴奋。在我到处遭难逢劫的时候,有幸遇到了这样一位慷慨相助的挚友;在我为出路上下求索的时候,有缘结识了这样一位有远见卓识的良师,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从此,我就成了他的常客。在与他的频繁交往中,我眼界大开,渐渐从只关心个人前途命运的狭小圈子中解放出来,而更多地考虑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一次,我向他请教中国的问题如何才能彻底解决,中国社会如何才能进步时,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说,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道路,就是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动和武装工农群众,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政权,建立民主政府。在他的不断启发和教育下,我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不断加深,后来,就直接向他表示了我的心愿:若能成为一个共产党人,愿为解除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立即高兴地回答我:欢迎你能够成为那样的人。
        这次谈话后不久,李竹如把我叫到他的住处,交给我一个任务。他说,小清河下游老僧口小学有位姓于的教员,不久前因暴露革命身份,引起国民党政府的注意,仓促离开该校。临走时,把一部分重要书籍藏到这村附近一口枯井内。为了保护这部分重要书籍,准备介绍你到老僧口小学任教,设法把这些重要书籍取出来送到济南。我接受任务后,就到了老僧口小学。通过勤奋教书,取得了学校领导的信任,与同事们处得比较融洽,尤其是和一位姓李的工友,关系特别好。 他很佩服那位姓于的教员,并对他匆匆离校表示惋惜。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考察,我认为比较可靠了,就把藏书的事告诉了他,并请他协助我完成任务。他欣然答应了我的请求。 于是,我们就在一个漆黑的夜间,找到那口枯井, 他下到井底,用绳子把书捆起来,我住上边一捆捆地向上提,并把提上来的书连夜藏好。 尔后, 我就分批带到济南,完好无损地交给了李竹如。对此,他表示非常满意。我在老僧口任教三年。 后经李竹如同意, 又到章邱县黄桑院高级小学教书。 在这里,我教学的成绩得到了校方的赞扬,而且居然受到该县县长的赏识。 因为这位县长是河北省招摇店人,他要调我到他的家乡教书。 这事我作不了主,便到济南征求李竹如的意见。 他略加思索,便对我说, 招摇店一带还没有我们的工作,是一个空白点,你去后,一方面要把书教好,一方面要团结同事,在同事中发展进步分子,逐步开辟工作。 最后又特别嘱咐我说:“今后,有事可来济南面告,不要用信联系,以免因我的情況有变化,来不及告诉你,而发生失误。”我到招摇店工作刚刚就绪, 就爆发了卢沟桥事变,华北形势异常紧张,学校已经无法正常上课,我就回济南找李竹如,不料,他已经到延安去了。 这时,我只好返回沂水老家,参加地方抗日活动。直到一九三九年夏季,李竹如同志随八路军第一纵队由延安到达山东抗日前线,我们才在沂蒙山区重逢。 李竹如同志回山东后,先后任八路军第一纵队民运部长、山东纵队宣传部长、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转战于沂蒙山区为争取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李竹如同志永远活在沂蒙人民的心中。  

鲁ICP备180394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