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沂南刘家河疃村"小村走出个子弟兵"二中

发表时间:2017-05-25 14:46阅读次数:


李长胜(右)与刘玉鹤之子刘全彬。


刘玉鹤(中排右一)与家人合影。

  古镇青驼,位于沂南县西南部。在青驼镇青驼寺东南4公里左右,有一个村落叫刘家河疃村。

  从1938年8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进驻沂南拉开创建根据地的序幕始,这个小小村落便处于敌伪的重围之中。五次“治安强化运动”,无数次“扫荡”、“蚕食”,然而在这种环境下,却孕育诞生了叱咤风云的“二中队”,驱倭保国,为民族解放和全国胜利不怕牺牲前赴后继。

  腾新房、套喜被

  村民为徐帅结婚跑前忙后

  1939年6月29日,为统一指挥山东、苏北八路军,徐向前来到沂南,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

  1940年3月,孙祖大捷后,一纵司令部移驻青驼。在驻地刘家河疃,徐司令员就住在村民刘善庆家。他看见房东老人穿着单薄,便脱下自己的大衣硬塞给老人,即使吃房东一块地瓜,也照价付钱。

  徐帅的言传身教,使得军政机关和干部战士颇受教益,关心驻地群众生活也蔚然成风。而对亲人子弟兵,淳朴的沂蒙百姓也戮力支持。为徐帅结婚,刘家腾出新房,刘善富母亲等妇女还跑前忙后,亲手为两位新人缝了枕头,套了喜被。

  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的为人民谋利益的实践,使党和人民建立了鱼与水、血与肉的联系。日后在青驼,不论妇孺老幼纷纷投身抗战,有许多村庄青年人几乎全参加八路军,后来诞生了赫赫有名的青驼“二中队”。

  走街串巷号召抗日救国

  青驼子弟兵“二中队”诞生

  生于1926年2月的李长胜,就是当年“二中队”的成员之一,如今,他也是为数不多仍坚守故土的老兵之一。

  李长胜告诉记者,当年叱咤风云的“二中队”,如今就只剩下他和刘志春、刘振荣三人了。而回忆起当年的那段峥嵘岁月,李长胜仍历历在目。

  1912年4月出生的刘玉鹤,父亲早亡,作为家中老大,守着几亩薄地,养活全家八口。与徐帅近在咫尺的幸遇,使他萌发了革命的火种。1943年,在青驼区委书记赵立成的亲自介绍下,刘玉鹤光荣入党,当年8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此后,刘玉鹤走街串巷,号召抗日救国,宣传革命思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发动了30余人参加抗日队伍。

  李长胜回忆,那是1943年9月的一天,在青驼寺东南4公里左右的刘家河疃村,趁着黎明前的夜色,村党支部书记刘玉鹤带领早已串联多日的本村子弟和刘善庆、卢维广等30多人,东渡蒙河来到高里老石头,加入到抗日队伍的铁流之中。

  于是,沂南抗战史上就留下了一个名词——青驼“二中队”。因当时抗日民主政府青驼区地方武装属沂南县大队二中队序列,这就是“二中队”的由来。

  踏上抗日战场后,青驼子弟兵“二中队”,不怕牺牲,奋勇杀敌,赢得了美誉。此后,“二中队”又陆续增加了刘玉山、刘振荣等一些本村子弟,经过层层“升级”,支援主力部队。

  7人为国捐躯

  生者回乡为伴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长胜告诉记者,在那一场场争取民族独立和全国解放的战斗中,“二中队”先后有刘玉和、刘文忠、刘文一、刘宝贵、刘丙让、刘洪贞、钟贵善等7人为国捐躯;刘善庄、刘志春、刘玉福、刘志义、刘玉山、卢维广和他7人负伤致残。

  李长胜回忆,他参加“二中队”后,不久就升级到八路军山纵主力部队,那次受伤是在大汶口战斗中,他首登围墙负伤截肢,也因此成了独臂,被评为一等残疾军人。在那之后,他选择复员回到故土。

  而对于当初带领他们加入抗日队伍的刘玉鹤,李长胜说,入伍后,刘玉鹤就担任“二中队”班长。由于工作出色屡次调动,1950年后先后任军需股副股长、股长,衔别正连。1954年9月,当部队领导提出介绍刘玉鹤转业到地方政府工作时,刘玉鹤想到当年一同出村入伍,后来壮烈牺牲的七位兄弟,执意手持陈毅元帅亲自签发的退伍证回乡。

  人到中年的刘玉鹤,从零开始。1954年11月主持在本村成立了信用社,担任主任。从1956年1月起,历任乡党委书记、公社副乡长、党委副书记、沂南县水利局副局长等职。1979年9月,时年68岁离休的刘玉鹤,抛弃原本优裕的物质条件,又一次选择回到老家——刘家河疃村,和他一生牵挂于心的“二中队”兄弟们相依相伴。直到2000年2月,刘玉鹤驾鹤西去。

  麦克阿瑟曾说:“老兵不死,只是悄然隐去。”青驼“二中队”也将永远活在沂蒙人民的心中!

鲁ICP备18039494号-1